用于移动台的多馈电智能电小天线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工作主要围绕移动台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进行,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1)适用于移动台的两端口电小天线;(2)移动台智能天线的性能评估;(3)多馈电一体化方向回溯天线。 第一章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利用遗传算法结合矩量法(GA+MOM)优化出了一个两端口分集线天线结构。两端口天线的-10dB回波损耗带宽为6%,20dB隔离度带宽约为2.5%,最高隔离度可达40dB。整个两端口天线结构在满足回波损耗小和高隔离度的同时,还具有紧凑、不需要复杂馈电网络、制作简单的特点。天线端口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1,满足用于分集的要求。 第三章提出了一种新型两端口平面极化分集天线。通过电容性加载减小整个天线的尺寸,通过在天线上开槽来增加天线端口之间的隔离度,采用via fed-through的馈电方式。设计出的天线顶部面积约为2.7×2.7cm~2(在工作频率为950MHz时,小于0.1λ×0.1λ)。FDTD仿真结果表明,天线两端口之间的隔离度在整个频带内大于20dB,带宽大于7%。天线端口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1,适合用于手机分集天线。 第四章首先用本征激励方向图的概念来产生手机双端口分集天线的接收信号矢量,然后将其与城市室外电波传播模型、分集合并方式相结合,建立了分析在具有共道干扰和多径衰落环境中手机双天线系统的性能模型。用Monte Carlo仿真研究了采用最优合并和等比合并的手机上平面双端口极化天线系统的分集性能。 第五章对信号非零相关的双端口天线的分集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产生两个具有一定包络相关性的瑞利衰落信号,然后结合适合于移动台的分集合并算法来仿真分集系统的性能。研究了信号相关系数、移动台运动速度、信道衰落率,以及合并权值更新速度对合并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对多馈电一体化天线用于方向回溯的可能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馈电端口的高隔离度线天线的仿真表明,利用相位共轭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混频器,天线系统能以主波束在 0’一 3 60’的范围内跟踪入射波方向,具有一定的方向回溯能力。在来波方向上,天线系统的增益随来波的入射角有fZdB的波动。与单极子相比,天线系统在来波方向上可以得到约4—sdB增益的提高。 第七章为全文工作的总结。
其他文献
<正>痹,即闭阻之意。《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现代医学的风湿热、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疼痛和肌肉陈旧性损
会议
介绍了大港油田混合外输原油添加BEM-5P原油降凝剂在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情况,分别在两条长输管道上进行了现场加剂试验,BEM-5P原油降凝剂对大港混合原油的改性效果得到了验
【正】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与“五瑞图”,俗谓之“黄龙碑”。在汉(?)中,它以厚重古朴见称。过去由于“临江摩崖,氈捶不易”,剥蚀最少,同时又有画象,所以它是我国现存汉碑中
[摘 要] 商业秘密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是企业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商业秘密泄露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企业构建商业秘密危机保护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商业秘密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秘密 危机管理 机制    危机,是指对组织基本目标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商业秘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商业秘密泄露会对企业造成
【正】2009年12月1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在2010年7月28~29日的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历史抉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全新的意义,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高点定位决定了文化是其立区之魂。雄安新区传统文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均表明,科技与建筑业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推动着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上世纪80年代,解决以结构计算为主要内
目的:分析血清IgM、IgG及D-乳酸(D-LA)水平联合检测在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智能光网络的大规模应用是光通信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对其组网实现必须解决的网络可扩展性和生存性两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战略性意义。另一方面,智能光网络能够灵活自主地建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