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货币政策效应——结合中国情况的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609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居民手持现金比例有所下降,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其次,持有有价证券比重不断上升,保险准备金增长速度迅猛。总体来看,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证券化,这种变化趋势说明居民货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而对投资性货币需求增加,增加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这将使更多的货币流入金融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当中,导致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生变化,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应。一方面加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当局对货币量的控制难度,另一方面,货币传导更多地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而发挥作用。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成为货币政策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出发,在对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居民金融资产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趋势,重点分析了中国近20年来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趋势。其次,结合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和中国近20年来居民金融资产变化趋势,系统剖析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  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和证券化。其次,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和证券化减弱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传递功能,使央行调控银行信贷的效果弱化,基础货币难以控制,使货币供应量目标日益失去有效性。最后,居民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使得更多的货币资金进入金融证券市场,传统的信贷渠道受到挑战,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作用增强,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使得这种传导渠道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货币政策效应,使货币政策操作经常面临两难选择。由此提出改善金融市场结构,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变化。
其他文献
自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的经典文献《可耗竭资源的经济学》发表以来,可耗竭资源经济学逐渐成长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可耗竭资源最优开采路径研究一直是这个学科的内核。本文的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已经越来越能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信任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组织的发展与成功带来深刻影响。中外学者近几十年也开展了很多关于信任的研究,已有研究主
女性企业家作为不断壮大的企业家特殊群体正在世界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企业家的研究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已经非常广泛,这些研究开发了各种新兴的理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成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降低20%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统计部门及相关的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机构都很关注经
变系数模型作为一类重要的半参数模型,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提出用以估计未知的系数函数,然而,大多数提出的估计方法都是基于模型误差同方差的假设,即
在特定区域内生态关系密切的地方政府间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关系,适度协调由于经济基础、财政体制、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差距,是解决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