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PDCD4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系对其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外源性PDCD4导入食管癌Eca109细胞系,通过与空载体转染细胞及未转染细胞作对照,研究PDCD4对食管癌细胞的形态、生长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用空载体或PDCD4重组表达载体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系,并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PDCD4在食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2.通过显微镜观察PDCD4转染前后食管癌Eca109细胞系的生长分化及形态学变化。3.转染48小时后,通过显微镜对三组食管癌Eca109细胞进行计数对照,分析PDCD4转染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4.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三组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 PDCD4基因成功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并稳定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转染PDCD4重组表达载体组及转染空载体组的食管癌Eca109细胞可看到绿色荧光,而未转染组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无荧光。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PDCD4mRNA及PDCD4蛋白在转染PDCD4重组表达载体的细胞中高表达,说明PDCD4基因成功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并稳定表达。2. PDCD4能够使食管癌Eca109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载体组的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均良好,形态均正常,而转染PDCD4重组表达载体组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数量和形态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细胞变圆,萎缩,甚至有部分细胞已经死亡脱落。3. PDCD4的表达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生长及细胞数目有明显的影响。PDCD4表达载体转染的Eca109细胞计数为(5.02±0.29)×105,明显少于未转染组Eca109细胞计数(7.67±0.44)×105,差异有显著性(P<0.05);明显少于转染空载体组细胞计数(6.81±0.33)×105,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未转染组细胞计数与空载体转染组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PDCD4的表达可以促进食管癌Eca1 09细胞的凋亡。转染PDCD4重组表达载体组的Eca109细胞凋亡率(38.07-%-1.08%)明显高于未转染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19.5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转染PDCD4重组表达载体组的Eca109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转染空载体组的Eca109细胞凋亡率(26.9%±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PDCD4在食管癌Eca109细胞中成功转染并稳定表达。2. PDCD4转染食管癌Eca109细胞并稳定表达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受到抑制,表明PDCD4可以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生长。3. PDCD4在食管癌Eca109细胞稳定表达后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表明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为PDCD4的一个抑癌机制。
其他文献
杏球坚蚧俗称“杏虱子”,是杏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害虫。近几年杏球坚蚧危害加重,受害株率达75%~90%,严重影响了杏扁的产量和品质,减产减收30%-50%,发生严重的植株绝收,甚至造成杏树叶片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户籍人口大幅度非正常减少的情况,一些人认为这一减少是由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引起的。事实上,我国1956-1959年期间出现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大迁移
目的:调查河源地区不育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样抽取源城区和东源县,应用统一问卷对2007年结婚育龄夫妇进行入户调查。资料统计采用一般性描述分析方法和卡方
<正>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
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伴随着逐年降低的人口出生率,老年人的康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养老产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发展银发康养产业一方面
肺癌是目前对世界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当前社会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
<正>所谓预习单,是老师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预习题,因为预习题是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出现,所以称为"预习单"。一份高效的预习单能帮助学生明确
科技进步是我国飞速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我国建成各个领域的强国是我们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望,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科技水平直线上升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缝合方式:新型倒刺缝线和传统可吸收缝线缝合方法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中的临床应用,探讨新型倒刺缝线缝合方
目的:揭示ARHGEF-7蛋白在肝癌裸鼠中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ARHGEF-7在其HCC中的发生、发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了解ARHGEF-7蛋白在HCC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