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极速变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并且秉承着文化相对性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而广泛地开展。同样,我国也走在非遗保护运动的队列中,开展了全国性地非遗保护实践工作,而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就是其中的一例典范,并且作为锡伯族文化的实物象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对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的建造背景、建造历程以及馆内仪式的举行进行详细的考察,以分析不同的社会力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社会各界力量在共同的文化空间内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发掘非遗实践活动的本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的文化运作逻辑。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的建立汇集各方力量,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传承人、热衷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人等,各个社会主体在同一场域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依据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行主体活动,相互博弈。面对将各方力量和各项资源汇集起来的国家权力,各主体产生不同的社会行动及对同一社会事项的不同理解,然而非遗实践的本质就是通过建立象征符号来整合民间文化的过程。本论文以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标准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二部分论述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和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的建造历程,包括从吴氏家族喜利妈妈的偶然保存到国家非遗传承馆建立的整个过程;第三部分是突出非遗实践中具体问题,包括传统信俗的认知,主体间的纠纷与政府的“制造”等问题;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喜利妈妈信俗传承馆举行的仪式活动进行深描,探寻特定文化空间内的仪式展演,以及神圣空间下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五部分是结合传承馆的建立和祭祀仪式进行理论分析,抽离出非遗实践的本质;最后为结论部分,在理解非遗从观念到实践的基础上,寻找非遗保护运动背后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