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产权理论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政策,产生于对长期以来对解决外部性环境问题内部化并居于主导地位的行政手段和庇古税的一种质疑与扬弃,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运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功,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排污权交易逐渐的商品化与国际化,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不仅能够为既定的减排目标提供一种灵活的定量机制和全球协调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合作机制,而且也促进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的兴起与迅速的发展,这得到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为此各国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创建与设计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将从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经济学内涵及理论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回顾与评价入手,以理论研究为主,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剖析,并结合作者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认识,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限量—交易”两个重要环节和总量目标规划、初始分配方式设计及交易模式选择三个关键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了排污权构建和交易模式的研究思路、方法学及各方面相互衔接的理论分析模型。全文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与经济学内涵、基本构架与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回顾并作出了相应的评价;在第二章中主要是简要的对排污权交易制度与碳交易的国际与国内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在第三章中,通过对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中的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梳理,设计了一个兼顾国际竞争与合作需要和国内经济、社会与环境及交易市场特征的总量控制目标的寻优模型,得出了最优的总量控制目标的规划应该建立在对国际竞争合作及国内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响应分析的基础上的结论;在第四章中创新性的设计了一个按行业分配,多档次的累进性价格机制、保守交易的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模式,认为实施累进性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的调整市场结构,而按行业的保守分配有利于消除环境政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冲击和实现公平分配,并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在第五章中通过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环境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认为以标准合约为特征的排污权期货交易模式在市场相对不完善的经济体系或者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的初期将有利于制度效果的发挥;第六章是对全文的基本脉络与相关的研究思路及结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但是,由于排污权交易制度形成的历史时间较短并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在实践数据的可得性和搜集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加之缺少相应课题的支持,全文未能对理论研究结论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这是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但作者认为本论文可以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更深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