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在实施公益行为中体现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弘扬道德风尚和维系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生命源泉。公益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成长成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因此,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出公益精神培育的实现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将文献与实证、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和“实践观”、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等为理论基础,研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首先,研究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调查问卷分析了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运行机制、培育路径、内容设置、“公益榜样”与“领头羊”等方面对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从保障机制、培育路径、培育内容与形式、榜样选树和“领头羊”领导力的培训等五个方面分析并提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志愿服务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新载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优化高校的外部社会形象,促进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