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聚丙烯材料是一种常用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器以及机械加工等各个领域。但聚丙烯材料本身没有导电、导热等功能特性,因此难以满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丙烯材料是一种常用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器以及机械加工等各个领域。但聚丙烯材料本身没有导电、导热等功能特性,因此难以满足在一些特殊场合的应用。碳系填料具备良好的导电以及导热等功能化特性。本文选用了纳米级别的碳纳米管以及微米级别的片状石墨作为聚丙烯材料的填料,通过使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碳纳米管以及聚丙烯/石墨复合材料,并针对碳纳米管的分散性以及石墨的导热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碳纳米管的物理修饰及其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分散性研究由于极性的碳纳米管与非极性的聚丙烯之间的不亲和性,碳纳米管极易在聚丙烯基体中形成团聚,因此如何实现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聚丙烯基体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同时使用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复合体系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修饰,使其能够均匀分布于在PP基体中。实验发现MWNTs表面与Li-TFSI具有较强的“?-cation”相互作用,同时Li-TFSI与MAPP之间也存在特殊的相互作用,因此LiTFSI/MAPP的组合能够包覆于MWNTs的表面,使其均匀分布在PP基体中。由于MWNTs表面的MAPP分子链能够与PP分子链发生缠结作用,改善了PP与MWNTs的界面粘结性能,从而提高了PP/MWNTs复合材料的韧性及其延展性。(2)聚丙烯/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的研究片状石墨(FG)是一种具有平面结构的导热填料,其片状结构在PP基体中的排列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导热性能。目前有关片状石墨、氮化硼等这样面内导热和面间导热相差很大的片状填料的取向效应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影响的报道还很少。本文对聚丙烯/片状石墨复合体系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a)PP/FG/MAP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MAPP作为增容剂改善PP与FG的界面粘结性,同时改变了FG在PP基体中的取向。实验同时发现,MAPP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P/F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另外,MAPP的加入对不同填充量石墨的导热性能具有不一样的影响,对于石墨低填充情况下(如30 wt%),MAPP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垂直以及水平导热,而对于石墨中高填充量情况(以50 wt%为例),MAPP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材料的水平导热性能。结果表明,由于MAPP的加入,改善了片状石墨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粘结性,因此在压片的过程中带动了片状石墨更容易沿着聚合物流动的方向取向,增加了片状石墨的平面取向度。综上可得,复合材料在各个方向导热的变化与体系中石墨的总含量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体系中MAPP与石墨的含量来调控材料的导热性能。(b)PP/FG/S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使用球状石墨(SG)来调整FG在PP基体中的排列和堆积。实验发现,当固定石墨总添加量为50 wt%时,添加5wt%SG能够同时提升复合材料的平行导热和垂直导热;此外,在SG添加量为5 wt%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了最大值。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可得,少量SG的加入能够增强FG各向异性的取向程度,并同时能够填充FG堆砌所造成的空隙,从而形成了更为致密的石墨网络。
其他文献
海洋工程结构基础的局部冲刷是引发结构破坏的关键因素,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实心桩柱,但是在实际工程中,透水结构也在海洋工程结构中广泛应用。因此,为了了解透水结构的局
背景和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临床上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最为常见的器械治疗。临床研究证明,使用CRT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再入院率,有力的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接受CRT的患者中,大约1/3并未受益。如何让更多的心衰患者受益于CRT,探索提高CRT的反应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
随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及土壤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加重,如何实现水稻的稳产增收,决定着我国农业的未来,稻田生态种养由于其安全、高效、增收效果明显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生态种养模式是改善我国人地矛盾、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共设计了稻鳖共作(T)及常规单作(N)两种模式,选用一个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简写H)及一个杂交稻品种(Y两优800,简写
我国黄土高原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内存在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秦岭—祁连山地震带均为活跃断裂带,是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大量破坏性地震。由于黄土具有较强的湿陷性和动力易损性,给这些地震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效应,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引起大量道路破坏、桥梁损毁、房屋倒塌以及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深入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地区的典型斜坡动力响应特性、失稳机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极端天气增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水资源的管理问题日趋重要。水资源的利用和能源的密切相关,化石能源的生产利用过程需要大量的消耗水资源。我国同时存在两个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存在能源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不均衡;二是存在水和化石能源地理分布不均的现象,化石能源供应多来源于缺水的北方地区。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带动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由于雾霾的影响,国家的
目的:对发生急性脊髓损伤时,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估。方法:阅读文献,确定检索词。中文检索关键词为:“甲强龙;急性脊髓损伤;meta分析”等。外文检索关键词为:“Methylprednisolone;Acute spinal cord injury;Meta-analysis”。检索文献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检索,中文检索数据库包含: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
研究背景:Kv7.1是一类电压依赖的钾通道,由KCNQ1基因编码,与KCNE1基因编码的mink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产生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low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s),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复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报道Kv7.1通道的功能增强与降低都易诱发心律失常,因此,Kv7.1通道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而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防治作物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抗病基因
管涌是一种堤坝最常见且危险性最高、破坏性最强的渐进式渗漏隐患危害,发生前难以被肉眼察觉,发生时危险高,破坏性强。广东省的小型水库、堤防数量众多,以土石坝占绝大多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知识传播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知识扩散进程止步不前,存在技术成果推广困难,应用率不高等问题。许多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农业知识的特征,但是很少有研究站在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该网络作为联结手段和知识传播媒介对农业知识扩散的影响。本文对基于复杂网络的农业知识扩散进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一、对复杂网络的基本概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