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山脉南段,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保护区内分布着共计118个显串珠状排列的高山湖泊,与泉、瀑、滩涟缀一体,享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称。水资源是九寨沟的“灵魂”,保护水资源是九寨沟生态环境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本研究以四川科技厅启动的“九—黄”水资源保护重大项目为依托,于2005年5月~2006年1月对九寨沟核心景区五花海和珍珠滩水环境与藻类植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模拟试验,进行了不同水温梯度对九寨沟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旨在为九寨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五花海、珍珠滩理化因子五花海、珍珠滩的各采样点总氮平均值分别为2.436 mg/L、2.404 mg/L;总磷平均值为0.039 mg/L、0.041 mg,/L;N/P分别为62.46:1、58.63:1。表明五花海、珍珠滩藻类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为P。五花海的CODMn在0.82~1.48 mgO2/L、BOD5在0.65~1.30 mgO2/L;珍珠滩CODMn在0.72~0.83 mgO2/L、BOD5在0.35~0.51 mgO2/L,表明这两水体水质为Ⅰ类水。两水体的溶氧含量比较高,综合这3项指标表明五花海、珍珠滩水体中有机物质含量较低。五花海水温在8.8~16.1℃,A1~A6采样点的均温分别为:10.71℃、12.67℃、12.13℃、10.35℃、10.73℃、11.28℃。珍珠滩水温在8.80~12.30℃,B1~B5采样点的均温分别为:10.35℃、10.41℃、10.56℃、9.69℃、10.18℃,五花海和珍珠滩两水体的pH均大于7。九寨沟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硬度较高,五花海总硬度在331.1~397.6 mg/L之间,平均值为345.6 mg/L;珍珠滩总硬度在343.0~347.6 mg/L之间,平均值为345.3 mg/L。2.藻类植物的变化规律研究五花海和珍珠滩的浮游植物共鉴定出5门,74属,种类为183种(包括变种)。在种类组成上,硅藻门有110种,占总数的60.11%;绿藻门有41种,占总数的22.40%;蓝藻门有25种,占总数的13.66%。浮游植物的类型为硅藻—绿藻—蓝藻类型。五花海、珍珠滩的水温在8~15℃,适宜硅藻门藻类的生长,从各采样点的优势种类名录也看出其优势种为硅藻。五花海湖滨沿岸带A2、A3和A6点,CODMn和BOD5明显高于其它点,有机物含量高,再加上沿岸带水温高于湖心,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Chl-a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湖心。珍珠滩采样点多在同一断面,各采样点差异不显著。珍珠滩丝状绿藻生物量在5~9月的采样中呈线性增长方式。从浮游植物的Chl-a、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与水环境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来看,对五花海、珍珠滩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影响显著的因子有水温、TP。通过对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五花海和珍珠滩影响藻类生长的环境因子略有不同,每个水体各有3、4个环境因子入选,在入选的环境因子中,水温均表现出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对浮游植物贡献率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水温,这为室内模拟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3.九寨沟藻类在不同水温梯度下生长变化规律研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4℃、17℃梯度组的藻类优势种由中型硅藻,逐渐被微型硅藻所替代,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能对九寨沟湖泊的藻类的群落组成带来重要的影响。从生物量大小上来看,水温在17℃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平均值最大,达到0.0115 mg/L,明显高于低温梯度0.0035 mg/L。丝状绿藻的生物量在8℃、1112、14℃和17℃的平均增量分别为0.0074 g、0.0125 g、0.0288 g和0.0387 g。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丝状绿藻的增加值明显升高。人工模拟水温梯度对九寨沟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及生物量和丝状绿藻的生物量都有明显的上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故更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调节风景区小气候,达到减缓水温的升高。再者提高景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限制性营养元素磷的输入,以控制水体的藻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