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关爱、恢复——麦克尤恩《星期六》的创伤解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活跃在当代英国文坛读者界和评论界的多产作家,麦克尤恩的写作以题材广泛、视角多样而著称。2005出版的《星期六》是麦克尤恩的第9部小说,也是最早出现的以后9/11为主题的小说之一。《星期六》讲述的是9/11事件两年后的2003年2月15日,即伊拉克战争前一天在英国伦敦发生的故事。小说充分展现了9/11事件给西方社会造成的难以磨灭的创伤。本文在朱迪斯·赫曼的创伤与康复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该小说特点,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所经历的创伤及其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最终恢复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伊恩麦克尤恩生平以及主要作品,国内外关于麦克尤恩小说,尤其是《星期六》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分析该小说所用到的创伤理论,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首先解读了书中主要人物所受到的创伤及其影响,第一部分是关于笼罩在战争疑云和恐怖主义威胁之下的伦敦市民的不安与躁动,以小说主人公贝罗安为例,着重分析了他在无意间看到起火的飞机所产生的一切关于恐怖主义的联想,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动荡的焦躁不安的情绪;本章的第二部分详述了萨达姆暴政亲历者钱勒伯教授身体及心灵上的创伤后遗症;最后一节分析了在伦敦这个和平的空间里小说主人公贝罗安一家人所遭到的关于持刀入室威胁的暴力创伤和生命危险,充分体现了一触即发的战争和随时爆发的恐怖袭击给西方民众带来的深刻的心理伤害。  第二章主要阐释小说主要人物各自应对创伤的方式和选择,贝罗安在面临巴克斯特实施的街头暴力时表现出的机智冷静、不屈不饶;钱勒伯教授回忆起自己地狱般的过去时所体现的心有余悸、理智的愤恨、以及最终的释然;在面对巴克斯特持刀入室危险之时贝罗安一家人流露出的团结互爱、沉着应对、以及勇敢果决。这些都为他们最终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首先详细解读了当前恐怖主义肆虐的缘由,并从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其解决之道;其次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了书中主要人物从创伤中真正的恢复以及最终彻底走出创伤阴影的原因。  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作为一位肩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在恐怖主义威胁挥之不去和战争蓄势待发的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通过小说情节发展,透析人们的内心世界,指出在面对创伤的时候,只有勇敢地面对和正视它才是解决之道,人们真正摆脱创伤影响重新走向未来的根本方法是爱和原谅,同时,面对国家间的争端和宗教文化的对立,世界需要的是包容和信任,无论战争还是恐怖主义最终都无法战胜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其他文献
人物形象研究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形象研究可以针对某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局外人”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形象。不少文学评
智能型感测织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用于运动防护、医疗保健,甚至建筑用(布膜)及工业用的弹性补强材料等,目前此感测性纺织品正逐步与感测及控制技术结合成为智能型感测性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凯特·肖邦的《觉醒》被重新挖掘出来后,该书关于女性对婚姻家庭的责任与女性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探讨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评论家通常认为艾德娜追求
研究二阶多智能体系统在固定有向拓扑下的领导跟随一致性问题.为了节省网络和计算资源,给出一种基于事件触发控制的一致性算法.针对每个跟随者智能体,设计基于状态误差形式的
本论文综合语言测试理论、口译理论、资格认证测试及其它研究的成果,对口译资格认证测试的真实性进行理论摸索、搭建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测试真实性框架以及探讨该框架的意义和
汽车工业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电子化,一个汽车制造公司应面对它所可能引起的新技术中的所有挑战。由于缺乏对副系统之间相互使用的充分了解,以及整合成复杂组件时可能遭遇
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建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
[目的]为及时掌握沙朗、厂口两乡村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情况及经水传播疾病的动态变化趋势,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控制农村地区肠道传染
根据综合监控系统针对矿井的各个自动化系统的异构特点,提出了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方法,讨论了子系统的接入方式。提出了在综合监控系统中利用WinCC组态软件将
针对现有监测方法不能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实际损伤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网格信息采集的混凝土结构裂纹识别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对其硬件系统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