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适配体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对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的灭活酶,所以被不法分子作为拮抗剂,非法添加到食品或食品原料(例如牛奶和生乳)中,从而达到掩蔽抗生素的目的,影响残留抗生素的检测,生产人造“无抗奶”。如果人们长期食入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奶制品,一方面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严重时会产生“超级细菌”,此外还会出现荨麻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危害;另一方面在β-内酰胺酶分解抗生素后,可能会引进其它有害的物质,如:青霉噻唑酸。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灵敏的荧光传感器分析方法(Fluorescent sensor assay, FSA)来实现快速检测奶制品中的p-内酰胺酶的残留,这对于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采用天然鳞片石墨粉,通过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热重分析对所制备的GO进行鉴定,并通过电镜来对其进行相貌分析。然后利用羧基荧光素(FAM)修饰的p-内酰胺酶核酸适配体(FDNA)替代传统抗体来与β-内酰胺酶作用,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鉴定。本研究建立的荧光传感器方法的原理是:当体系中无β-内酰胺酶时,FDNA会与GO通过π-π共轭等方式吸附在GO表面,利用GO和FDNA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从而快速猝灭FDNA的荧光信号这一性质,从而使体系处于低荧光信号阶段;另一方面,当系统中存在p-内酰胺酶时,FDNA会特异性地与β-内酰胺酶结合,阻碍了FDNA与GO之间的荧光能量转移,从而使体系处于高荧光信号。在对实验原理和FDNA验证及实验条件进行最优化处理后,建立一种基于FDNA和GO的FSA方法,用于检测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含量,检测限为0.5 U/mL,检测范围为1-46 U/mL,相关系数R2=0.999。并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FSA方法进行验证,两种方法同时对奶制品样品做添加回收试验,FSA法的回收率为96.04%-119.67%,每个样本的变异系数小于6.70%;ELISA法为93.10%-119.06%,每个样本的变异系数小于7.93%,FSA法与ELISA法的相关系数为0.993。由此可以得出,本实验建立的FSA方法可靠、灵敏、特异性高,适用于分析检测奶制品中p-内酰胺酶的残留量。
其他文献
本文分别概述了含氟化合物和苯硼酸类化合物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概况。在有机分子中引入含氟的基团,改变含氟有机化合物的电效应和模拟效应,使得该类化合物表现出极低的表面能、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憎油憎水性,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染料、有机合成以及其它精细化工产品;苯硼酸类化合物因其无毒无害、不易潮解、反应活性较高、绿色环保等特性,在有机合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科研领域。随着
  高密度脂蛋白作为一种内源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彻底生物降解、无免疫原性,不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识别而可以在体内长期循环,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药物靶向载体。
GMC基因家族(glucose-methanol-cholinegenefamily)是指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一大类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FAD)为辅酶的氧化还原酶类基因,此基因家族所表达的蛋白含有同源的骨
自上世纪80年代丙型肝炎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对HCV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是了解HCV传播及发病机制的关键,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HCV各主要基因在此期间
绿僵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真菌,可寄生多种昆虫,在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两百多种昆虫能被这种真菌感染致死。其具有触杀性,无污染,防止再猖獗等优
发光氧传感器由于具有检测过程中不消耗氧、优异的可逆性、检测精密度及准确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科学及环境检测等领域。发光氧传感器基于氧分子对氧敏感
近年来,以仿刺参、大菱鲆、红鳍东方鲀等为主的海水养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养殖引起的水质恶化影响到养殖动物生长繁殖的同时,大量海水养殖废水的肆意排放也给近海的生态
  报道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术后Ⅳ期伴多发转移(十二指肠、肺、腹膜后淋巴结、腹腔)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学习PFTC的研究进展,以便于临床更好的诊治PF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