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23G缝合切口与传统23G硅油取出手术对比观察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现状硅油填充目前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用于填充物,治疗复杂增殖性视网膜脱落及眼底病变的重要手段,临床运用中由于硅油透明度良好、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用于视网膜复位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由于硅油注入术后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包括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硅油乳化、低眼压、角膜变性等,需要在适当的时后行硅油取出术。同时在硅油取出术中及术后亦容易出现如下并发症,包括一过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等,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硅油取出仍是玻璃体手术医生面临的难题。目前临床广泛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术后巩膜切口不予缝合,术后容易发生一过性低眼压,对患者术后短期视力重建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预置切口缝线和增加气液交换次数对传统23G硅油取出术进行改良,并对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探讨改良式23G预置切口缝线硅油取出术较传统23G硅油取出术的优效性。目的:比较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与传统23G硅油取出手术的安全性疗效。1.对比观察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与传统23G硅油取出手术两组术式平均手术时间。2.对比两组术式术前、术后1天及1周、3月平均矫正视力相比,有无统计学差异。3.观察两组术式术前、术后1天、1周、3月平均眼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观察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有无统计学差异。对象与方法:我院行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病例177例180眼,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2组,传统23G硅油取出术组为A组,88眼,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组为B组,92眼。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记录并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和眼压的变化以及硅油残留、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取油时间a组为25.92±6.74分钟,b组为27.87±6.68分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矫正视力:a组52眼(59.1%)较术前视力提高,b组60眼(65.2%)较术前视力提高。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3月平均矫正视力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78,p=0.43;t=0.87,p=0.38;t=1.12,p=0.27;t=0.14,p=0.89)。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术后第1天、1周、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a组18.07±4.23,12.23±4.42,14.69±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55,p=0.012),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中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25眼(28.4%)、脉络膜脱离8眼(9.1%),玻璃体积血5眼(5.7%),视网膜脱离9眼(10.2%),硅油残留7眼(8.0%);b组出现一过性低眼压5眼(5.4%),脉络膜脱离2眼(2.2%),玻璃体积血2眼(2.2%),视网膜脱离8眼(8.7%),术后残留硅油1眼(1%)。其中两组术后脉络膜脱离、硅油残、低眼压的发生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4、P=0.03)。结论:1.改良式23G预置切口缝线术式,在硅油取出术后可有效减少硅油残留。2.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式,通过预置切口缝线有效减少了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的发生,降低了玻璃体腔出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手术风险。
其他文献
BOPPPS教学模式[1]是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不考虑课程性质,要求所有课程都按模块化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六个环节,且各环节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
目的: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作为乳腺癌一线治疗用药具有导致服药者产生低免疫力风险的危险性,本文采用荟萃分析评价这一事件。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
目的:探讨胆胰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ERCP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不同取石器械取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及池州市人民医院行ERCP取石治疗的17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