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支撑内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是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注重对街区内部历史遗存、历史信息真实载体的保护,而忽略对街区历史环境要素、潜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传承,同时缺乏对街区与所处环境历史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和整体保护。由此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日渐萎缩甚至消解,“幸存”的街区也普遍已淹没于现代城市建设的汪洋大海之中,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呈现“碎片化”倾向。时至今日,如依旧是以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其遗产本体为目标开展规划实践,已实难发挥有效的文化传承作用。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与历史文化名城现实条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文化街区适宜性保护方法,已成为一项迫切命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城市案例,以襄阳历史城区中仅存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并结合陈老巷的现实特点,初步建立“街区关联性环境格局保护-街区整体保护-遗产及文化资源点保护”的认知、分析、研究思维框架。其次,研究基于文献查阅、实地踏勘、口述城市史调查法等方法,从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建筑三个层次,系统梳理时间累积下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信息及其格局,并作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分析。再次,对三个空间层次下所梳理得到的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做以现状生境分析,识别其存在与潜在状态。最后,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关键问题,统筹制定保护与传承方法,提出在宏观层面保护与凸显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周边环境的整体文化格局,在中观层面保护街区格局、激活产业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在微观层面对街区内的建筑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整治,并促进其公共空间化的具体策略。力求以有限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发生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由内而外地带动周边环境的整体文化振兴,为重塑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文化格局与特色秩序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