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利用微乳的微观构型与其电导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重新制备了止痛微乳。并利用D混料优化设计,对新微乳处方进行优化。之后本实验改变凝胶膏的基质组成,制备了与止痛微乳兼容性更好的凝胶膏基质,并通过新型测力计进一步研究了凝胶膏的初粘力和180度剥离强度,为今后中药复方型微乳凝胶膏的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1)重新筛选了止痛微乳的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利用电导率变化重新考察了止痛微乳中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范围,之后采用D-混料优化设计,以微乳的粒径和表面张力为考察指标优化了止痛微乳的处方。最后确定微乳水相水煎液的浓度。2)以感官量表、初粘力和180度剥离强度作为考察指标,单因素筛选凝胶膏的基质成分,之后利用星点设计优化了止痛微乳凝胶膏处方,并考察了凝胶膏的保存湿度、交联时间及涂布时间。3)采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模拟人体皮肤,以阿魏酸和欧前胡素做为指标性成分,比较加促透剂微乳止痛凝胶膏、微乳止痛凝胶膏、加促透剂普通止痛微乳凝胶膏和普通微乳凝胶膏四中凝胶膏中指标性成分的累计透过百分率;拟合欧前胡素和阿魏酸透皮吸收渗透动力学模型。4)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和活体兔子皮肤刺激性实验初步考察凝胶膏的药效。结果:1)微乳处方:油相冰片、混合挥发油:1.35g表面活性剂吐温-20:聚氧乙烯蓖麻油35(1:4):2.02g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1.35g水相川白渗漉提取液稠浸膏(1g·mL-)、花椒、细辛水提醇沉液稠浸膏(1g·mL-1):11.82g止痛微乳粒径为56.86nm,表面张力为30.625N/cm2,pH为3.892)止痛微乳凝胶膏的基本处方为:甘油6.00g聚丙烯酸钠7001.00g甘羟铝0.04g酒石酸0.04g蒸馏水12.50g卡波姆9410.10g卡波姆9340.25g微乳7.00g制备方法为:相Ⅰ:分别精密称取处方量的聚丙烯酸钠、卡波姆941和卡波姆934混合于装有甘油6.OOg的研钵中,混匀后加入12.50g蒸馏水将高分子溶胀相Ⅱ:用少量水溶解处方量的酒石酸后再加入处方量甘羟铝混匀相Ⅲ:止痛微乳7.OOg将相Ⅲ和相Ⅱ混匀后,逐步加入到相Ⅰ中,不断搅拌直至体系均匀透明后放置于相对湿度为43.16%的干燥器中静置1小时后涂布。将涂布好的凝胶膏放置原干燥器内密闭保存,于室温下保存1天,取出后贴上防粘层保存于密闭铝箔袋中。3)加促透剂微乳型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体外透皮吸收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e-1×(t-0.787),而欧前胡素体外透皮吸收与一级动力学分布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0.083×(t-4.072);促透剂普通型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体外透皮吸收与Higuchi式动力学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922)1/2,而欧前胡素体外透皮吸收与一级动力学分布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900);微乳型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体外透皮吸收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853)1/2,而欧前胡素体外透皮吸收与一级动力学分布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900);普通型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体外透皮吸收与Higuchi式动力学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765)1/2,而欧前胡素体外透皮吸收与一级动力学分布方程相关性最好,拟合方程为Q=1×(t-0.909)。4)止痛微乳凝胶膏的止痛效果良好,对皮肤无刺激性。结论:重新制备的止痛微乳凝胶膏理化性质良好,并且评价指标可被量化。其中指标性成分促透性良好且对皮肤刺激性小。故水包油型止痛微乳凝胶膏的再制备实验为今后中药复方微乳型凝胶膏的制备提供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