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墨铸铁结晶及其收缩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o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蠕墨铸铁因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收缩缺陷严重影响着蠕墨铸铁的质量,而蠕墨铸铁的一次结晶直接影响到铸件缩孔、缩松的形成。因此,研究蠕墨铸铁的结晶和收缩过程对蠕墨铸铁的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很有必要。本课题首先利用热分析和液淬的方法对蠕墨铸铁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以近共晶成分为例研究了热分析试样的凝固动态过程,然后,对蠕墨铸铁的凝固模式进行了讨论,最后阐明了蠕墨铸铁的收缩过程以及碳当量对蠕墨铸铁收缩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蠕墨铸铁的蠕虫状石墨是由小石墨球畸变产生的,共晶过程中蠕虫状石墨的生长前端与液相相接触,蠕虫状石墨的长大速度快于球状石墨。对于过共晶蠕墨铸铁,初生石墨形成后快速上浮到试样顶部形成一个约2 mm的石墨漂浮层,且形成之后其厚度基本不再发生变化。由于初生石墨的析出,剩余铁液含碳量降低,在共晶反应之前会析出奥氏体枝晶。(2)TEU之后的温度回升是由试样周围先凝固产生的潜热经热传导和热对流传递到热电偶处造成的。TES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共晶结束特征点。(3)当碳当量小于4.37%时,铁液以亚共晶模式凝固;当碳当量在4.37%~4.55%时,蠕墨铸铁以近共晶模式凝固;当碳当量在4.55%~4.75%时,蠕墨铸铁以低过共晶模式凝固;当碳当量大于4.75%时,蠕墨铸铁以过共晶模式凝固。(4)在亚共晶范围内,碳当量越高,特征值TAL越低,特征值TEU越高。在近共晶范围内,特征值TEU先升高后降低,在刚好共晶成分时TEU达到一个极大值。在过共晶范围内,随着碳当量的增大,特征值TGU和TGR升高,碳当量足够大时,热分析曲线上会出现明显的TGL特征点。(5)在凝固前期,收缩试样容易出现缩孔,大量共晶之后试样收缩倾向减小,且容易造成胀型。亚共晶和过共晶成分蠕墨铸铁的收缩倾向大于近共晶,在实际工业生产时,碳当量尽量选择近共晶范围。
其他文献
根据转底炉工艺高温快速还原的特点,在实验室模拟生产条件,进行了以普通品位铁矿为基础的直接还原试验,得到了在该工艺条件下的金属化球团、粒状珠铁、精选铁粉等高金属化率
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弓网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接触副,如机床导轨、齿轮啮合、轮轨接触、弓网接触、轴承零件等,高精尖领域的飞速发展对零部件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接触系统通常会在多方向冲击、循环动态载荷等多重耦合工况条件下服役,材料所经历的接触应力场和失效模式远比准静态简化模型所应对的情况更为复杂,现有实验机冲击或振动工况参数较少、接触形态较为单一,还未能支持开展多工况耦合条件下的相关研究。因此,研
<正>目的 1、建立大鼠肠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模型。2、明确鱼藤酮对大鼠肠神经细胞的毒性影响。方法 1、分离新生3天以内大鼠的小肠组织,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板,观察细胞生
会议
<正>魏书生,1950年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自1978年起任中学教师, 至今已20多年,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
会议
对新编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塑料设备和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 51160-2016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以便于纤维增强塑料设备和管道设计、制造、质量验收等工程技术人
<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一种被称为"遗传微粒"的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它的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1]因此在活
会议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相关并购政策和监管的逐步放松,在国际并购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上市公司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纷纷采取了并购重组方式,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愈发频繁。为达到成功并购的目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购公司通常愿意支付相对于被并购方账面价值较高的对价以取得其控制权,而轻资产型企业作为并购重组的“主力军”,由于其核心资产的特殊性,在进行并购估值时的溢价率往往高于传统企业,这便导致并购方在支
目的分析不同日龄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儿科住院早产儿93例及足月儿102例,两者均根据新生儿日龄分为0-2 d、2-7 d
采用双频电感应加热、压缩空气欠速淬火技术研制的PD3 75 kg/m含钒微合金热处理钢轨,钢轨成分(%):C 0.74~0.81,Si 0.60~0.90,Mn 0.70~1.05,V 0.05~0.12。热处理钢轨硬化层深度≥15 mm,H
近年来,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基础,增量项目的投资增长速度较之前大幅下降,存量项目特别是存量配网项目的改造工程投资比重越来越大,亟需开展针对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这类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目前,从项目后评价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存在截然不同的特征、背景和实施过程,导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直接应用于配网项目。本文在综合分析配网改造项目特点和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