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辨论赛自由辩论主要辞格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H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共4章,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去研究辩论赛中的主要辞格。以求更加深刻具体地认识关联理论。   第1章介绍前人对辩论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非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指出国内外对辩论赛研究的优缺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2章主要是从修辞学辞格的角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近十年来国际大专辩论赛中自由辩论辩词的辞格运用情况,总结出运用次数较多的辞格,并从辞格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运用辞格所收到的辩论效果,说明自由辩论频繁使用该辞格的原因。   第3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审查反问句、设问句和引用的关联性。首先总结自由辩论辩词的关联度特点。辩手们主要是从获得较大语境效果来考虑辩论的关联性,而较少考虑听话者为此付出的理解与应答所需的心力大小。听话人理解话语的目的就是寻找对自己的语境假设来说是关联的信息,而说话人会利用话语去制约听话人对关联信息的寻找。辩论中人们会用很多技巧去达成这一目的,辞格运用就是其中一种,反问句的关联度最高,设问句次之,引用最后。第一部分主要谈反问句的关联性。探讨了反问句在自由辩论中频繁出现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反问句在自由辩论中的语用功能,以及辩手们如何通过重构关联性来应对反问句。第二部分主要谈设问句的关联性。区分了四种不同的最佳关联性设问句。说明了设问句与最佳关联性约束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辩手们通过最佳关联性重构来应对设问句的途径。第三部分主要是谈引用的关联性。从寓义和显义的角度展开讨论,说明了运用“引用”的原因。并讨论了自由辩论中所引语句的两种语义和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辩手们如何更好地应对引用句。   第4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文章的优缺点等。
其他文献
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
期刊
5月中下旬,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便是徐坦、樊林、夏维伦与吴超夫妇发起的艺术介入和筹款活动,以售卖捐赠作品的方式支持被唤醒的植物人美美。活动基地设在广州一处当代艺术研究机构时代美术馆黄边站,徐坦是机构负责人之一,樊林是热心参与的策展人,夏吴夫妇则是事件的主角。  要了解事情的经过,还得从头说起。吴超原是一个从事实验动画创作的艺术家,她的动画中总是有着各类形体的循环转换,透视出某种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