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混纺丝法是制备微纤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共混纺丝得到的共混物为海岛结构,岛相经拉伸成为细长微纤。醋酸丁酸纤维素/等规聚丙烯(CAB/iPP)体系中,CAB是一种可回收的生物相容性高聚物而iPP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商用聚烯烃。因此将CAB/iPP双组分体系共混熔融挤出,制备尺度均一,分散均匀的iPP微纤,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为了控制分散相iPP的最终相态结构以及微纤的尺寸,首先必须要清楚共混挤出过程中分散相形态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CAB/iPP双组分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流变仪等研究方法,对其在同向双螺杆挤出过程中的形态发展特别是共混初期熔融段的相形态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共混物的界面特性、流变特性和分散相的松弛特性对分散相形态演化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分散相形态之间的定量关系。首先,利用调和平均法计算了CAB/iPP两相的界面张力,利用动态流变实验测出了两相的黏弹性及分散相的特征松弛时间。研究发现在共混初期熔融段分散相经历了宏观颗粒的破碎、微观液滴的形变、片层结构的形成和破裂、微纤的形成等形态演化阶段。其形态的演化是界面特性、流变特性和松弛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共混过程中形成微观液滴后有两种形变方式:(1)形成片层结构而后破裂成微纤;(2)液滴直接拉伸形成微纤。研究发现破碎后液滴的比表面积越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越小,分散相与基体的黏度比越小,弹性比越大,以及分散相的特征松弛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片层结构的形成。片层结构破裂形成的最终微纤直径是由片层结构的厚度控制的,在相同的初始液滴尺寸下,通过片层结构破裂所形成的微纤直径比液滴直接形变成微纤的直径小1-2个数量级。在CAB/iPP共混过程中液滴的形变方式可以由其应力比(?)和Deborah数De=λγ来决定。其应力比和Deborah数越大,越有利于形成片层结构,反之则易直接形变成微纤结构。CAB/iPP共混体系微观不相容的相形态显著影响其动态流变行为。两相界面的存在增加了体系动态弹性响应,频率依赖性增加。研究发现CAB/iPP共混体系的弹性主要依赖于其基体的弹性;分散相微纤的直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共混物的弹性与基体弹性间的偏离程度也越大。而界面对共混体系损耗模量的影响主要反应在高频区,且不很明显。最后,讨论了成型条件对分散相尺寸的影响,分析发现共混物的组成比例对其相态结构和尺寸都有显著的影响;拉伸速度变化不但会影响分散相的尺寸和分布,而且还改变了分散相尺寸在截面的径向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