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迪卡拉纪(635551 Ma)是地球历史上由前寒武纪向显生宙过渡的关键时期。多细胞真核生物在这一时期快速演化,后生动物在全球广泛分布。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显著改变,记录了巨大的碳同位素负异常(如Shuram异常)。这些重要的生物事件和地球化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埃迪卡拉纪海洋氧化还原背景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碳酸盐岩的I/Ca或I/(Ca+Mg)值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氧化还原替代指标,可以半定量的估计浅海的氧化水平。本文对贵州铜仁道陀陡山沱组一条岩芯剖面(ZK1909)开展了沉积学,碳同位素(δ13Ccarb)化学地层学和I/(Ca+Mg)的综合研究。道陀在古地理上位于扬子地台陆架边缘至上斜坡地区,δ13Ccarb研究揭示该剖面陡山沱组发育了EN1、EN2和EN3三次碳同位素负异常,可以和经典的三峡地区以及斜坡相的四都坪剖面进行很好的对比。为了阐明Shuram异常期间海洋氧化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对台盆中九龙湾、乡儿湾两个剖面的陡山沱组上部发育EN3的层位进行了I/(Ca+Mg)分析。结合四都坪剖面已经发表的数据,建立了从台盆至斜坡的I/(Ca+Mg)空间变化规律。道陀剖面的I/(Ca+Mg)值整体具有低但非零的特征(<1μmol/mol)。在道陀和四都坪剖面的盖帽白云岩中,I/(Ca+Mg)都出现小幅上升(<2.6μmol/mol),指示在马里诺冰期之后,初级生产力的增强使浅海氧化水体的范围扩张。在道陀的盖帽白云岩之上I/(Ca+Mg)降低到0.1μmol/mol,在四都坪剖面盖帽白云岩之上大部分低于检测限,指示氧化水体范围缩小,氧化界面处于陆架边缘一带。在道陀的陡山沱组中部出现了第二次I/(Ca+Mg)的小幅上升,而在同时期的四都坪剖面上I/(Ca+Mg)仍然低于检测限,指示了一次范围更小的浅海氧化。在EN3期间,道陀和四都坪的I/(Ca+Mg)值均出现了显著上升,表明氧化水体范围扩大,氧化界面下移到斜坡一带,斜坡环境由缺氧转变为稳定的次氧化条件。结合其他大陆的I/(Ca+Mg)记录,大气氧化水平在这一时期至少达到了10%Pal。与代表开阔海洋条件的道陀、四都坪剖面不同,在EN3期间台盆中的乡儿湾和九龙湾剖面均记录了极低的I/(Ca+Mg),显示盆地的局限控制了这一地区,海洋氧化具有不均一性。EN3期间I/(Ca+Mg)的显著上升证明Shuram异常至少部分记录了海水的原生信号,但华南不同剖面之间EN3负偏幅度的差异显示Shuram异常可能是不同来源还原碳分解的结果。在Shuram异常期间,随着大气氧化水平提高,浅海氧化水体范围扩大,促进了早期后生动物的发展。在扬子地台,斜坡环境稳定的次氧化条件为翁会、庙河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