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梨果皮褐色相关物质的初步鉴定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Pyrus spp.)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落叶果树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砂梨果皮褐色形成的生理原因是由于角质层和表皮细胞破损后木栓层积累的结果。但是,与砂梨果皮褐色物质形成相关的代谢产物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以砂梨品种’黄花’(PyRUS pyrifoliaNakai ’Huanghua’)及其芽变’绿黄花’(PyruspyrifoliaNakai ’Luhuanghua’)梨为试材以及套袋’黄花’与未套袋’黄花’梨为试材,利用代谢组学的手段对其成熟期果皮进行差异代谢产物鉴定和比较分析,初步找到一些与’黄花’果皮褐色相关的代谢产物。随后,我们以’黄花’梨果实表面揭起的褐色果皮为材料,对其木栓组织中的蜡质成分和木栓质成分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为今后更进一步明确砂梨果皮的褐色物质提供实验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黄花’及其芽变’绿黄花’梨成熟期果皮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同时,对这两种梨皮中代谢物质的峰响应强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发现梨果皮色泽的变异使得二者代谢物呈现差异。GC-MS的结果.中共得到18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有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类,丙氨酸和L-天门冬酰胺等氨基酸类以及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糖类物质;LC-MS的结果中共得到43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有顺式-15-二十四碳烯酸、5,9-二十四碳二烯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和二十四烷酸等脂肪酸类,邻苯二甲酸二己基和2-单亚油酰甘油酯等酯类,熊果酸和角鲨烯等三萜类,5-氧-反式-对-香豆酰-奎宁酸、香草酸、熊果苷和绿原酸等酚类,黄酮类,松柏醛和肉桂酸等苯丙烷类,豆甾醇等甾醇类以及δ-生育三烯酚和a-生育三烯酚等维生素E类物质。2.利用GC-MS技术和LC-MS技术,对套袋’黄花’梨和未套袋’黄花’梨成熟期果皮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同时,对这两种梨皮中代谢物质的峰响应强度数据进PCA分析和PLS-DA分析。结果发现套袋处理后二者果皮间存在显著的代谢差异。从GC-MS的结果中共得到16种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有苹果酸、丙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类,L-天冬氨酸和L-天门冬酰胺等氨基酸类,葡萄糖、蔗糖和半乳糖等糖类,葡萄糖醇和赤藓糖醇等糖醇类,尿嘧啶等嘧啶类和甾族类等;LC-MS的结果中共得到52种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有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二烷酸、18-羟基十八碳烯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脂肪酸类,肉桂酸甲酯、硬脂酰甘油酯、油酰甘油酯和亚油酰甘油酯等酯类,金合欢醛和四甲基十六碳烯醛等醛类,坡模酮酸、熊果酸和角鲨烯等三萜类,咖啡酸、肉桂醇、羟基香豆素、香豆素和芥子醇等苯丙烷类,熊果苷、3,4-二羟基苯甲酸、苯三酚、甲基丁香酚和对-香豆酸等酚类,苯基庚酮等酮类以及α-金合欢烯和月桂烯等烃类化合物。3.以’黄花’梨成熟期果实表面揭起的褐色果皮为试材,利用GC-MS技术对其木栓组织中的蜡质成分以及木栓质成分进行定性与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蜡质的成分包括烷烃类、链烷醇类、链烷酸类、不饱和脂肪酸类、甘油酯类、固醇类、五环三萜类和开链三萜烯类等化合物,其中十六烷酸(13.834%)、十八烷酸(9.486%)、9-十八碳烯酸(6.706%)和9,12-十八碳二烯酸(4.797%)的含量相对较高。木栓质解聚后的产物包括甘油、酚酸类、链烷醇类、链烷酸类、饱和的α,ω-二羧酸类、取代的α,ω-二羧酸类、饱和的ω-羟基酸类、2-羟基酸类、取代的ω-羟基酸类、甘油酸酯类、不饱和脂肪酸类和开链三萜烯类等,其中甘油(1.114%)、3,4-二羟基苯甲酸(1.073%)、阿魏酸(2.670%)、十六烷酸(11.842%)、十八烷酸(8.618%)、十六烷二酸(2.628%)、9,10-二羟基-十八烷二酸(1.417%)、16-羟基-十六烷酸(2.066%)和9,10,18-三羟基-十八烷酸(5.792%)等单体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
其他文献
定点单分子DNA芯片可以使单位面积数据量最大化,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检测、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
大家肯定知道“吝啬”是用来形容人小气的词语,却不一定知道“吝”和“啬”竟是两个人的名字.rn一天,吝先生遇到啬先生,两人相约于中秋节到乌有山的子虚亭饮酒赏月,并商议由
期刊
长期的进化使植物演化出一套对环境胁迫感知和反应的能力,这种感知和反应的根本基础就是植物的逆境信号传递,而信息传递的核心机制又在于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催化的可逆蛋白
逆境胁迫是对植物生存的一个严重威胁,植物面对逆境胁迫有其自身的应答调节机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研究植物的抗逆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