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诊疗策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相关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治疗方式、术后病理、是否靶向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并分析这些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1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69例;发病年龄分布在27-81岁,中位发病年龄58岁;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腹痛32例,消化道出血24例,体检发现35例,肠梗阻7例,腹部包块5例,其他27例;肿瘤发生部位:胃104例,小肠20例,直肠4例,十二指肠和结肠各1例;辅助检查方式:CT检查98例,消化内镜检查60例,消化道放射检查18例,EUS检查23例,MRI检查2例。2.13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开腹手术72例,腹腔镜手术30例,内镜下切除28例;肿瘤直径<2.0cm 40例,2.0~5.0cm 41例、5.0~10.0cm34例,≥10.0cm 15例;根据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组39例,低危组34例,中危组17例,高危组40例;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阳性123例,DOG-1阳性113例,CD34阳性120例,Ki-67阳性91例,S-100阳性16例;核分裂象(/50HPF)≤5 78例,6~10 17例,>10 10例;23例患者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辅助治疗。3.130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0月:其中24例失访,复发13例,死亡1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GIS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危险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肠道间质瘤在男女发病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段为40~70岁。2.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病于胃,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及十二指肠较少见。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主要及有效的方式,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较小的胃间质瘤可在内镜下切除。3.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等。相关辅助检查可依靠CT、内镜、消化道放射检查、EUS等,其中CT应用最广泛,EUS检出率最高,可联合两种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率。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基因检测。4.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危险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