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是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特殊条件下,广大民众为争取民主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先后有两次运动高潮,本文以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为研究对象。此次民主宪政运动既是前一阶段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同时又为抗战时期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进行了某些准备和铺垫。本文是通过对此次运动兴起的背景、运动的过程、失败原因、意义影响的论述与探讨,从而梳理呈现运动的整体概况,力图对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考察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主要从抗战以来各阶层的民主诉求、抗战初期国民党政策的松动与调整以及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此次运动的兴起与全面抗战的爆发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尽管运动的兴起有诸多的因素,笔者主要选择了全面抗战前后,国内政治局势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涨。一是运动的前奏,主要内容有抗战初期宪政问题的大论战,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的召开;二是运动的发展,主要是有关宪政期成会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期成宪草”的内容;三是运动的高潮,这部分内容阐述了此次运动在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展情况。第三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低落,主要包括“期成宪草”的夭折、国民大会的延开等内容。第四部分,对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一是有关其失败原因的探讨,这部分以国民党政策的两面性、民主党派自身的弱点为切入点;二是对其意义影响的分析,从其对团结抗战的推动、民主思想的宣传、民主党派的成长三方面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对上述论述予以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