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6852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用环氧棉籽油来分别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和水性丙烯酸聚氨酯,以及制备耐高温水性树脂,并对其合成工艺以及性能表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为了响应环保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符合当今树脂胶发展的方向,又具有环氧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性能,我们研制了环氧棉籽油对水性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本实验研究了环氧棉籽油的用量、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及中和度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环氧棉籽油在反应前期加入,用量为6%-9%(占总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110-115℃,中和度为110%时,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成膜性能和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且比用E-44改性的水性丙烯酸树脂更加稳定,可以长时间存放。红外光谱分析和酸度的测量证实该反应属于酯化开环;用DSC和TG对改性前后的树脂进行了热分析。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酯二元醇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作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聚氨酯,并用其对环氧棉籽油的水性丙烯酸树脂进行了改性。在实验中,应客户需要,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HEA与NCO基团的摩尔比确定在0.30:1;聚醚的分子量为1000; PU/(PA+PU)的质量之比应在10%-30%之间,改性后的树脂性能良好,增强了树脂膜的耐磨性和柔韧性,并且有环氧油的共聚,大大增强耐水性,弥补了水性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的不足之处,适合用于油墨方面的研究。 为了制备耐水性耐高温型树脂,实验选用含Si-O-C和Si-O-Si的玻璃树脂对水性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重要的研究了玻璃树脂加入方式和量,对改性树脂硬度、拉力、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IR、DSC、TG等测试技术对玻璃树脂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树脂的加入,使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之间发生缩合反应,增加了交联,其力学性能有所提高;随着玻璃树脂含量的上升,硬度、拉伸强度都有较大的增加,而吸水率、断裂伸长率相应减少,但当玻璃树脂的成份高于20%时,硬度、拉伸强度开始下降,吸水率开始上升,故其含量应在10-20%,制得耐水性耐高温型优质树脂,适合用做环保高温漆。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不断地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新的时代发展情势下,受到极为强烈的冲击。当前,尤其是互联网的普
碳纳米管由于拥有特殊的管状结构、长径比大、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及类石墨的多层管壁结构,能够吸附和填充颗粒,且化学稳定性好,因而将其用作催化剂载体。碳纳米管负载的催化剂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活性组分的比表面积,这样就解决了常规催化剂比表面积小、催化活性低的难题。本论文采用碳纳米管作载体,与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镍形成复合催化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TiO_2/CNTs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用多壁碳纳米
近十几年来,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倍率性能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从而逐渐占据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消费市场,并且被一致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源体系。
泥塑的产生至今已有千余年,它作为中华文明的民间文化载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伴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发展传承,中国的泥塑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
机器人产业要防止低水平、同质化无序扩张。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市场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本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聚乳酸的合成和扩链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聚乳酸的基本性能,聚乳酸的开环聚合研究进展,聚乳酸的直接合成研究进展,聚乳酸的扩链和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聚乳酸
Fe在In_2O_3晶格中的固溶度很大,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杂质相的产生,因此Fe掺杂In_2O_3稀磁半导体备受人们关注。在Fe掺杂In_2O_3中,Fe是以+2和+3混合价态存在,Fe~(2+)是一个p型掺杂剂。当额外掺入Sn时,Sn~(4+)是一个n型掺杂剂,这时Fe~(2+)-Sn~(4+)形成有效p-n对。这种非补偿性p-n共掺的方法有利于得到均相的稀磁半导体,同时通过调节p-n对的浓度可以
学位
唯有共生、共享,成功才可持续对于环境的理解,需要从根本上去把握,而不是简单看现象。这是一个变化异常的时代,很多认知都被现象所混淆,很多判断已经似是而非,但是如果要在这
总有一群执着的人们,不断地追寻着人生理想的高度,思索着观察世界的最佳角度,以期饱览心中那所谓的“最美的风景”。杜甫曾折服于“凌绝顶”“览众山”的俯瞰之美,尼采曾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