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传统铝合金相比,铝基非晶合金的性能虽然有极大提高,但是耐热性极差,容易晶化。因而,研发新型铝基非晶材料,进一步提高铝基非晶材料的强度、硬度与热稳定性,才能够更好的拓展铝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论文以Al-Y-Co-Fe-Ni为基础研究体系,通过添加过渡金属元素(TM):Zr、V、Nb、Cr、Mn、Mo、Cu、Au、Ag等来设计铝基非晶合金成分:Al84Y9Ni4Co1.5Fe0.5TM1。采用液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铝合金相比,铝基非晶合金的性能虽然有极大提高,但是耐热性极差,容易晶化。因而,研发新型铝基非晶材料,进一步提高铝基非晶材料的强度、硬度与热稳定性,才能够更好的拓展铝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论文以Al-Y-Co-Fe-Ni为基础研究体系,通过添加过渡金属元素(TM):Zr、V、Nb、Cr、Mn、Mo、Cu、Au、Ag等来设计铝基非晶合金成分:Al84Y9Ni4Co1.5Fe0.5TM1。采用液态金属急冷法、铜模喷铸法、热处理等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硬度、高耐热性的铝基非晶纳米晶合金。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金相显微镜(OM)等多重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晶化行为及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元素成分为Al84Y9Ni4Co1.5Fe0.5TM1(TM为过渡金属元素)铝基非晶合金,通过热处理制备了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的铝基非晶纳米晶合金。(2)系统研究了Al84Y9Ni4Co1.5Fe0.5TM1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统计分析了不同元素添加对该非晶合金晶化行为的影响。研究了Al84Y9Ni4Co1.5Fe0.5TM1非晶合金中AlxMy的一次析出相在加热诱导下发生的逆向转变行为。(3)对Al84Y9Ni4Co1.5Fe0.5TM1非晶合金进行热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合金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Al84Y9Ni4Co1.5Fe0.5TM1非晶合金在600 K~680 K的温度进行退火处理后,维氏硬度值由360~430显著增加至550~580。结构为面心立方铝纳米晶相和非晶相的铝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具有极高的硬度及热稳定性。(4)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了Al84Y9Ni4Co1.5Fe0.5Cu1锥形铝合金铸棒,其临界直径为0.82 mm,而微观结构为面心立方铝纳米晶相的部分最大直径可达到1.2mm,维氏硬度值约为510,合金棒中完全结晶的部分,其硬度值迅速降低至260。
其他文献
合金的热力学数据对于理解和预测合金相的稳定性和合金相变十分重要。目前,镁合金的应用远落后于铝合金和钢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镁合金的合金化理论研究还不够详尽,一些必要的热力学数据缺乏精确度。通常来说,可以利用实验测得合金的热力学数据,但是实验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困难,因此需要借助热力学模型来计算镁合金的热力学性质。本文采用Miedema模型建立并修正了多元合金的热力学模型,编写了相应的热力学计算软件
宝钢自1985年9月投产后,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拔地而起,3号连铸机是2004年为生产厚板而建造的。本文正是为了解决宝钢的3号连铸机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是微合金类的钢种。该类微合金钢非常容易出现角部靠近窄面的横裂纹缺陷,为此探索一种新型的控制工艺来减少此类缺陷发生很有必要。为减少厚板连铸坯边裂缺陷发生率,结合现场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整
铜电子浆料具有价格低廉、导电性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了SiO2、SiO2:B2O3:Ca O=8:1:1、SiO2:B2O3=4:1、SiO2:B2O3=3:2玻璃体系对预处理铜粉包覆效果的影响。采用改变溶剂比例、p H值和CTAB浓度的方法对铜粉表面Zeta电位进行调节,进而研究了不同包覆温度、包覆时间、SiO2加入量和CTAB浓度对SiO2包覆铜粉的影响。将SiO2包覆铜粉制备
7050铝合金凭借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轨道交通等领域,搅拌摩擦焊技术是其常用的焊接技术。然而由于热和机械搅拌的作用,搅拌摩擦焊接头具有明显的微观组织不均匀性,导致接头各个区域力学性能相差悬殊,这种不均匀性对接头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焊接接头的组织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并探讨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行了6种焊接参数的搅拌摩擦焊接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
腐蚀是金属材料生产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机涂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防腐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国防建设、海洋和极地的探索开发,更多恶劣复杂腐蚀环境对防腐涂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有机涂层在这些环境下极易失效。本论文在分析总结了高性能涂层的设计思路后,针对涂层在超低温下力学和腐蚀失效问题,对涂层在超低温下失效的条件和形式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利用石墨烯大幅度提升了涂层的超低温稳定性。之后又针对涂层长效
在钨极氩弧焊(Gas tungsten arc welding,GTAW)中引入过程传感与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提高该焊接方法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关GTAW过程状态、成形形貌或焊接缺欠等的信息传感与控制研究已有很多,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重点或监测对象为熔池或者电弧,填充金属的介入对该过程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为此,文中针对填丝GTAW过程提出了一种以填充金属为探测极的电信号传感法,即探极传感法,基于此,探
目前,无取向硅钢的产量占我国电工钢产量的80%~90%。中低牌号硅钢在无取向硅钢中占比很大。高磁感无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制作高效电机的铁芯材料,可有效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由于中低牌号硅钢的生产厂家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实现高磁感化。所以,研发低成本、高磁感无取向硅钢制造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开展0.3%Si无取向硅钢的成分设计与工艺优化,揭示其对材料的组织、织构以及
镍基合金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在能源化工及海洋开发等领域的腐蚀防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堆焊技术将镍基合金熔敷在设备基体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在堆焊过程中,较低稀释率的熔敷层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耐腐蚀性能。CMT堆焊技术可以实现高熔敷效率和低稀释率的堆焊,但在堆焊镍基合金时,也会由于流动性较差导致堆焊成形不良等问题。利用TIG-CMT复合热源进行堆焊则可以在保持CMT堆焊特点的同时改善堆焊
钛铝合金具有耐高温,低密度的优点,可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低压涡轮叶片等部件。但是由于钛铝合金含有脆性相,因此塑韧性极差,难以制备复杂结构件。而增材制造是一种近净成形的制造技术,可以直接生产零部件,减少了后续机加工的问题。目前对于钛铝合金的增材制造方法主要为粉末增材制造,而将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在钛铝增材制造的研究较少,这是由于钛铝合金的脆性造成了其难以拉拔成焊丝。因此,本文采用双丝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
近年来,DP(Dual-Phase,双相)钢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结构件的构造,以满足汽车轻量化的要求。然而连接DP钢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存在不均匀性,导致焊接接头各区域力学性能相差悬殊。这种不均匀性势必会对其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焊接接头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探究产生力学性能差异的真正原因。通过焊接接头硬度试验,常规拉伸试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