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及地形对辽东半岛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和诊断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产生2004年8月3日辽东半岛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影响系统,指出本次大暴雨是在高空大槽形势下,由低空急流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导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出了中尺度气旋和低空急流的存在及中尺度回波与其所在系统的相对运动。 本文运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辽东半岛大暴雨过程,并模拟出了产生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及其发生发展演变特征。通过对模拟结果分析,确定低空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对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有重要作用,从而对辽东半岛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渤海对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对地面中尺度低压的生成都有直接作用。 敏感性数值试验证实了渤海及辽东半岛地形对辽东半岛大暴雨的有利作用。通过比较渤海、沙漠、城市和地形高度产生的不同高度的水平风速、垂直速度、温度、水汽的变化,研究了不同下垫面造成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局地环流,揭示出渤海和辽东半岛地形使降水大幅度增强。 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本次辽东半岛大暴雨是在低层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条件下发生的,其等θ<,e>面由水平转为陡立且密集导致湿斜压涡度的显著增长,非常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 对敏感性试验结果的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改变渤海地表和降低辽东半岛地形高度都使低层对流不稳定明显减弱,前者也使低空急流减弱,后者又使低空急流偏移且转向。这些反过来证明了渤海和辽东半岛地形对边界层对流不稳定和低空急流加强有促进作用,从而为降水作出有利贡献。
其他文献
本项目为国家948项目“迁飞性害虫的长期监测与灾变预警参数自动采集的IMR技术”资助,主要内容为昆虫监测多普勒雷达的研制和开发,其中包括雷达的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
冬季山东半岛的海效应暴雪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多局限于1-2个县级观测站范围内,而1999年以来共发生了4次日暴雪站点超过4个的海效应暴雪事件,称之为大范围海效应暴雪。本文
本论文利用观测数据,运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东南亚以及中国地区降水对不同ENSO事件的响应。依据ENSO指数大小将ENSO事件分成四类:强El Ni(n)o、中弱El Ni(n)o、强La Ni(n)a和中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资料计算了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通过实例对VIL和降水的关系作了分析.把VIL大值中心区(VIL中心区)作为降水中心的自动识别、跟踪和移动
学位
本文利用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清远、番禺和新垦三地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风(风向、风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清远、番禺和新垦三地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风特征及风对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