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方秦皮片是在藏药二次开发过程中,为解决秦皮接骨胶囊(WS-10901 (ZD-0901)-2002)和八味秦皮丸(WS3-BC-0238-95)的工艺、质量标准、原料来源等问题,重新组方而来,新组方由秦皮、多刺绿绒蒿、川西小黄菊、龙骨、南寒水石(制)等5味药材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续筋接骨,止痛,干黄水。可用于藏医所述热性冈巴,黄水病变引起的关节肿痛,扭挫伤肿痛。即中医所述的风湿类关节炎,急慢性扭挫伤等。秦皮接骨胶囊和八味秦皮丸均由原药材直接入药,产品疗效虽好,但生物利用度低,起效缓慢,而且丸剂崩解时间过长,八味秦皮丸中部分药材受季节、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原药材资源匮乏,或为有毒药材,影响临床使用。为此,我们以推广藏医药、造福全人类为使命,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重新组方,应用现代制药技术,根据药材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精制,再由提取物性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成片剂。采用中试规模设备对提取工艺进行放大,考察了产品的工艺稳定性,并起草质量标准草案,进行了初步的稳定性考察,从而验证了产品工艺的可操作性和制剂质量的稳定、可控。本课题研究包括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和稳定性试验三部分。第一部分:制备工艺的研究。根据药材性质,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考察了秦皮的水提取工艺和多刺绿绒蒿、川西小黄菊的乙醇提取工艺。其中以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总量为考察指标,辅以得膏率,优选了秦皮水提工艺;以总黄酮总量和得膏率为考察指标,优选了多刺绿绒蒿和川西小黄菊的醇提工艺。将龙骨和南寒水石(制)粉碎成细粉并将其作为辅料用于片剂的制备,减少了辅料用量,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服用量,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产品的制备工艺为:取秦皮,用水提取2次,每次加水6倍量,提取60min,提取液80℃减压浓缩至每2mL相当于1g秦皮药材时,离心(10000rpm) 5min,取上清液继续浓缩并干燥,干膏粉碎成细粉,备用;取多刺绿绒蒿和川西小黄菊,用70%乙醇提取2次,每次加70%乙醇10倍量,提取90min,提取液70℃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并干燥,干膏粉碎成细粉备用;取龙骨、南寒水石(制),分别粉碎成细粉,与水提干膏细粉、醇提干膏细粉、淀粉、微晶纤维素充分混匀,加适量80%乙醇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2干燥,再过14目筛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第二部分: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为指导,起草了复方秦皮片的质量标准草案。建立了薄层色谱法鉴别复方秦皮片中多刺绿绒蒿和川西小黄菊;建立了HPLC法测定复方秦皮片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总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参考中国药典一部中秦皮的含量限度,制定本品的含量限度。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法鉴别复方秦皮片中多刺绿绒蒿和川西小黄菊,操作简单,专属性强;HPLC法测定秦皮甲素在20.9μg/mL~167.2μg/mL范围内、秦皮乙素在9.9μg/mL~79.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试验的RSD为1.54%,秦皮甲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8.52%,RSD为1.03%,秦皮乙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8.08%,RSD为1.53%,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辅料及阴性样品对供试品溶液测定无干扰,说明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好;确定复方秦皮片每片含秦皮以秦皮甲素(C15H1609)和秦皮乙素(C9H604)的总量计,不得少于2.0mg。第三部分:稳定性试验。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复方秦皮片质量标准草案,对产品进行了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产品经过6个月加速试验,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草案的规定,长期试验已进行至18个月,产品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现代制剂工艺制备复方秦皮片,组方合理,工艺稳定,质量标准提高后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良好,给临床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制剂,为风湿类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福音,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