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jin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高与当今人类的精神生存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内在关联?在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人类生存图景中,崇高应该包含哪些文化内涵?在我们的美学传统中关于崇高的言说,是否存在因知识论条件和时代局限而可能忽视的盲点?正视并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成为当下崇高研究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出发对崇高问题展开了跨文化美学分析。本文以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历史优先性为原则,以本土性为研究崇高问题的立足点,分析不同文化情境中各民族的崇高事象,关注不同文化情境中崇高的表达和体验,探讨不同民族的崇高和崇高感,展示崇高的丰富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希望由此展示跨文化中崇高的通约性。全文共四章。绪论部分探讨崇高的文化可通约性问题。崇高是蕴含着不同文化传统差异性的一个复合性概念,无论崇高事象有多少表现形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在这一前提下崇高观念及事象在不同文化间才能通约,并使崇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成为可能。第一章是崇高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西方美学家以郎吉弩斯、伯克和康德为代表在崇高问题的研究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崇高主体的同一性假设;二是根据不同的哲学理念侧重研究崇高客体的不同方面;三是关注对恐怖的克服。而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的崇高范畴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将重点转移到了对现实崇高现象的研究。通过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本文将崇高置入到文化传统中,以此改变崇高研究中哲学普遍性的思维模式,充分关注主体因文化的塑形作用造成的在心理机制、知识经验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展示不同文化中崇高的不同表现方式,显示崇高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第二章从恐怖的不同含义入手,以人在自然中地位的变化为起点,在纵、横两个层面展示了恐怖与崇高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美学家关于崇高与克服恐怖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将这两者的关系放到了文化传统中加以展开,重点论述了克服自然的恐怖与克服道德的恐怖两个类别,并进一步探讨了崇高与不可克服的恐怖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当前人类痛感范畴和恐怖含义的新变化,阐述了崇高与恐怖戏剧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探讨崇高与生命圣化的关系,指出生命圣化是崇高感的主体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在精神追求上的群体化表达,通过研究主体的本质力量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并形成崇高感,探究生命圣化的内涵,分析了在生命圣化过程中获得崇高感必须具备的条件:主体意识凸现与价值上的认同感,梳理出生命圣化的崇高的两种表现形态,进而指出了建构生命圣化的崇高对人类走向更高层次文明的作用。第四章从案例分析入手,研究主客体在不同文化传统与历史情境中形成崇高感的复杂过程。文化视野下的崇高不单纯作为一种知识存在,还可以转化为人类当下生存和精神建构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力量。凸现了崇高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人的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结语指出在新的知识论条件和学科范式基础上,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不仅为审美范畴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而且为开放性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
其他文献
<正> 2003年春。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华为,这个以三流产品卖出一流的市场,从一个注册资本2万元的小型交换机代理商,发展成为一面总资产上百亿的民族工业的旗帜,却丝毫没有
以形式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过于看重形式,而忽略建筑本身的建构逻辑,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创新与发展,以至于大部分作品在过分摆台布景式的渲染中走向了形式主义。K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去年9月25日因为车祸离开人世,怀念他的不仅仅有高校和科学界的同行,还有很多基础教育界的老师和校长们,甚至中学生和小学生,他们
报纸
2008年1月~2010年5月,我院ICU共收治食管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21例,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2~80岁。均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发生吻
分析了空气循环制冷技术在铁路客车空调装置上应用的可行性,认为此方案在理论上可行,具有进一步试验和应用的价值。
<正>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同时发布合并预案,南北车合并正式启动。南北车的前身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公司")。中车公司成立于1989年9月,
鼾眠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历代医家对鼾眠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对其系统全面整理更显不足,因此对鼾眠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探索研究。本课题本着继
作为16、17世纪欧洲新兴的强国荷兰,其当时的经济、贸易、科技和军事实力在整个欧洲是首屈一指的。然而,这样的一个强国到了18世纪以后却变得悄然无声,慢慢的从世界强国的名
社会公权力作为权力多元化与国家社会化之产物,其萌生于社会,是人民所保留的社会自治权。社会公权力本源于组织体成员权利的“让渡”,在运作过程中以成员权益为基本目标,并遵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以气道慢性炎症及气道高反应为特征,气道的反复损伤和修复贯穿整个病理过程。近几十年来,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目前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