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用户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心所欲,无所不在,宽带和无线。蓝牙、WLAN、WSN、Ad hoc等许多无线网络技术顺势而生。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利用,管理调度;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且公平的服务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Ad hoc网络不需要任何无线基础设施的支持,具有自组性,临时性,还可以任意移动,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得它在军事领域中保持着重要地位,在民用领域中的作用逐步扩大。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它还存在很多问题。IEEE 802.11标准定义了两种信道接入方法:DCF和DCF通过传统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改进的具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为异步数据传输提供分布式的基于竞争的信道访问,这些方法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将无法为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提供QoS保障,而PCF通过具有带宽预约功能的轮询机制,能为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提供较好的QoS保障,可是却存在信道利用率低的缺陷。所以,将轮询多址接入技术和随机多址接入技术相结合的接入技术将能很好的平衡这一问题。近年来,多址技术的研究呈现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特点,关于多业务、多服务器和多接入技术相融合的MAC协议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而轮询多址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入机制应用于目前迅猛发展的Ad Hoc网络中。PCF轮询模型由一个服务器和N个站点组成,PCF控制结构包括三个过程:站点中信息分组的到达过程、服务器的服务过程和站点间的查询转换过程。根据服务策略的不同,一般将轮询系统分为门限、完全和限定(K=1)服务三类基本系统。对轮询模型进行分析的首要目标是求解系统的平均排队队长、平均循环周期和信息分组平均等待时延。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们致力于对服务策略、查询顺序和站点内的服务顺序三个要素的研究,从而达到改进及优化轮询机制的目的。然而大量研究都是针对对称性的PCF轮询机制展开的,对于非对称性的PCF轮询机制,由于其系统内各个终端站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系统的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特性的复杂性,使得非对称PCF轮询机理的分析异常困难。目前,对于非对称系统的研究尚未获得完整的数学解析,主要是寻求较优的近似解。导师赵东风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了大量轮询多址通信系统理论的研究工作,对轮询多址门限服务通信系统,轮询多址完全服务通信系统,轮询多址限定(K=1)服务通信系统等多个轮询模型进行丁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提出了多种改进模型,为轮询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本论文就是在导师对非对称门限服务PCF轮询机制模型理论建模的基础上完成的相关研究。在非对称模型中,允许定义各个站点特性的随机变量具有不同的分布参数,降低了对信息分组同一性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采用嵌入式马尔可夫链和概率母函数的分析方法对非对称门限服务PCF轮询机制进行解析,得出了两类(连续时间型和离散时间型)模型的一阶特性,平均循环周期的精确解析表达式和二阶特性,信息分组平均等待时延的近似表达式。并对现有Ad hoc无线网络MAC协议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利用本文所述的模型对原有的MAC协议进行改进。之后,针对文中所述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两类系统的一阶特性,二阶特性和平均循环周期相同,但是由于在离散时间系统中,进入各个终端站存储器内的信息分组的开始时间确定为进入时隙结束的时刻,所以存在一个推迟时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