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墓志典故用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把典故的使用称为“用事”、“事类”,当成文章写作的一种手法,而对它的认识只是伴随着文学评论这门学科的发展在缓慢前进,附着性强,没有其独立地位。近人也多将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研究,限定在了修辞学的范围内。直到20世纪各种语言学理论的创立和引进,人们才将典故词语逐步纳入现代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独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研究者多是从某个侧面介入,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当然,系统理论的建立不仅离不开专题个案的分析,还依赖於一个个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主题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得以确立的。   本文选取《唐代墓志汇编》天实年间的墓志材料,将其中的典故词语检出并作多角度分析。大致思路是,从典故定义出发,确定文章研究材料的范围,着重探讨典故成词的动态过程,然后对已经形成的典故词语作静态分析,角度分别为结构、意义、语用及使用心理,得出相关结论,最后讨论典故使用的利与弊。   研究方法是:1.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分析。对典故成词过程及动态运用作重点考察,同时注重分析其结构和语义特征。2.语言研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使用心理相联系。将典故词语的形成及使用放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观察,力求探得典故词语的语言学、文化史、心理学的生存背景。3.出土材料与传世材料结合。本文选择的一定时间内的墓志文章材料毕竟有限,要考查典源与典面的复杂关系,必须借助于传世文献。   以唐代墓志为材料,定时限量研究典故,并系统分析归纳,得出墓志典故词语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规律,为典故研究理论的建立提供基础,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也是其独创性所在。另外,本文所做研究对典故的历史评价、墓志文体特点、中古辞汇状况、唐人文化心理均有涉猎,可以给各自相应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语文辞书的完善、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亦有材料上的和方法上的价值。
其他文献
《国风》和《雅歌》分别是汉民族和希伯来民族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再现了两个民族先民的存在状态。本文试图从身体理论出发,对《国风》与《雅歌》中的人物进行外在形貌到内在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