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对就业者所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即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本质特征上看,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或专门教育。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5%;2003年人口2703.7万,占全国的2.09%;2003年GDP达到2522.6亿元,占全国的1.87%。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支柱产业主要有汽车行业、石油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工业。 吉林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较早的省份。1870年建吉林试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吉林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初步建立起符合省情的办学体制,三是建立了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 吉林省最早出现的中等职业学校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0月)的吉林初等农学堂(吉林省农业学校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的职业教育历经了创办和发展、被迫停办、恢复和重建、稳步发展、发展调整等几个不平凡的阶段。 “九五”期间,吉林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实行免试入学,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改革学校办学、管理体制,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权、规划权下放市(州)政府;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适应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架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逐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与基础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前职业后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随着调整教育结构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的规模偏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办学格局相对单一,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服务能力不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问题、职业学校学生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及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有社会上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