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日本与我国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关系,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对于我国而言,日本尤其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但是自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良好的中日关系”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际上中日关系是多层面的,大体而言至少可以分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这三大部分。虽然在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的政府和企业,但在文化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两国国民对彼此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良好的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但遗憾的是,日本人对我国的印象并不好。究其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会包含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历史认识问题和领土主权纷争等因素,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还与其了解中国的途径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调查显示,日本人中大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并非来源于其与中国人的接触或访华经历,而是来源于日本的媒体。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中,“新闻报道”是日本人了解中国最常见的方式。除此之外,日本人所依赖的了解中国的第二大途径就是电视剧和电影等文学作品。对于前文所提到的“新闻报道”,已经有很多学者通过对其的分析来了解其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形象了,但是对于文学的相关研究还寥寥无几。而且在已有的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相关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考察,很少有涉及到电视剧的。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先试图描画出日剧中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再进一步探究日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在日本社会的接受程度。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两方面进行考虑。从现实角度出发,通过本文的研究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日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能对这一形象是否客观真实做出一定判断,督促日方媒体正确引导日本观众认识中国,由此来促进中日双方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的进一步加深。而且,中国人也可以借他者的眼睛(即日剧)来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今后创造和展现更受欢迎的中国人形象提供一定的方向。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本文有两大特征。首先,本文不止停留在“弄清楚中国人形象是什么”的研究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一中国人形象在日本的认可度如何”,填补了中国人形象研究在这一块的空白。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和已有的中国人形象研究相比,本文抛弃单一的文学分析手法,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也是一大突破。本文首先从日剧的数据库筛选出有中国人角色出现的日剧,并通过在线观影或者线下租赁光盘的方式找到这些影视作品进行观看,从中提取有关中国人角色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据笔者的调查统计,从1960年至今,有135部日剧中共出现了488个中国人角色。经过数据分析和作品内容的分析论证,我们发现日剧中的中国角色通常有以下这些特点:①总体而言,日剧中的男性中国角色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女性;在年龄设定上,大多数中国人角色都是出于20岁--39岁的中间年龄层;从总体上看,日剧中的中国角色由中国演员饰演的情况居多,但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明显变化,由日本演员来饰演中国人角色数量已接近中国演员的2倍之多;另外在角色分配上日剧中出现的中国人角色大都是非常不重要的“小配角”。②在人物的职业设定上,中国人角色设定最多的是“从事违法活动”,其次是“服务业”和“色情行业”。③在经济水平上,总体而言,中国人角色被设定为“贫困”的情况略多于“富裕”,但2010年至2017年的日剧中“富裕层”的中国人角色已超过了“贫困层”的人数。④日剧中(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日剧)的中国人角色还常常与“非法在留””“秘密走私毒品和枪支”“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⑤日剧中出现的中国人角色中,其“老家”或“出生地”设置为“香港-广东圈”和“上海”的最多,其次为中国东北地区。⑥日剧中在体现和强调这个角色是中国人的设定时,通常会使用旗袍等“中国风服饰”、以水饺为代表的“中国菜”、太极拳等“中国功夫”和大红灯笼、对联等“中式装饰品”。此外,本文还对各个时期的日剧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特征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直率”“善良”“顾家”这几点性格特征在各个时期的中国人形象身上都有体现。但是在外貌、经济情况等方面的特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有较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来试图探究日剧中所属塑造的这一中国人形象在多大程度上被日本人接受。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日剧中中国人形象的设定,日本观众对于衣着、性格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设定比较认同,但对于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黑帮、陪酒女、不法滞留”等的认同度比较低;和中国人接触越少的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与日剧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越相近;学历越高,对“中国人形象”的理解和思考就会越深入;通过与中国人的实际接触,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会有好转,但这一好转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