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pl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属于国际技术溢出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对国际技术溢出现象的研究源自技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前,技术水平对一国的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虽然很多国际经济活动都有可能伴随着技术溢出,但是该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三条国际技术溢出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资、进口商品和服务①。自Lichtenberg&Porterie开启逆向技术溢出②的研究领域以来,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过发展。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目前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能够促进母国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也建立在国际技术溢出领域的已有研究之上,并且引入了“吸收能力”这一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做了一定深入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欲解决以下问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能否促进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③?为了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的研发资金存量和人力资本能否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以促进中国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④,为使得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国内研发资金存量或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此外,本文最后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将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纳入了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进而将人力资本溢出纳入了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传统研究都以研发资金溢出来代替技术溢出,而研发资金溢出的衡量指标是用研发资金投入来构造的,忽略了人力资本投入,本文第一章将会对“研发资金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进行概念界定⑤,也会对本文引入人力资本溢出的原因进行说明。2)在吸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抑制作用”这一概念。传统研究认为,母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能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促进母国对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而本文认为,母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可能会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抑制作用”,阻碍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⑥。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章节安排和逻辑结构及研究方法,还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本文以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吸收能力理论、“战略资产”寻求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基本分析框架,在“战略资产”寻求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政策建议。第二章对这三方面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充分、详尽的阐述。第三章对逆向技术溢出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发展,并做了一定的创新,为进一步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同时其实证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建立了理论模型,以说明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水平的影响机制;同时,第三章的理论部分还对吸收能力理论进行了发展,指出了“抑制作用”的存在;此外,本文理论模型还说明了母国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技术水平的策略。本文随后用OECD国家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理论模型,主要发现有:1)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可以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母国的研发资金存量(以及人力资本)对东道国的逆向研发资金溢出产生了“抑制作用”;3)母国的人力资本对东道国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产生了“抑制作用”。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开始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本文的核心问题。第四章第一节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发展和现状,同时还分析了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情况。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占有一定的份额;此外,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并且其中制造业的投资占了较大份额(少数国家除外,比如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本文认为,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海外技术溢出的主要方式,并且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来源地,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可能获得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随后,第二节进行了企业层面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部分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并且带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提升,而这样的东道国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企业层面技术的提升有可能带动国内整体技术的提升,因此,第二节的分析为进一步国家层面的实证研究做了铺垫。第三节采用上一章所建立的研究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来研究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国内技术水平,并且将逆向技术溢出分为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两类进行研究;同时,为了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第三节还研究了国内的研发资金存量和人力资本能否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促进中国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或者是否表现为“抑制作用”。通过第四章的研究,本文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年限中(1985年——2008年),整体而言,东道国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国内技术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2)对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而言,国内的人力资本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的影响,存在国内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即,从2001年开始,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3)对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而言,国内的研发资金存量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影响,存在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门槛效应”,即,从2004年开始,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经过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有促进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和发展,并且引入了吸收能力进行研究。相关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可以带来母国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三章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也支持这一观点。对于中国而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部分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并且带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提升;但是,国家层面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没有带来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1985年到2008年的整体情况)。比较积极的发现是,中国的人力资本对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形成了一定的吸收能力,当国内人力资本超过“门槛值”时,即,2001年(含)之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同时中国的研发资金存量对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形成了吸收能力,当国内研发资金存量超过“门槛值”时,即,2004年(含)之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经过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指出了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行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重叠多功能关联模式的类型学考察。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重叠功能已有的类型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对本文的指导理论做了简要介绍,界定本研究的具体范围,最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出发,探讨了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问题。首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在理论上,对比较优势
<正>在国内强力反腐的同时,中国官方还加紧了海外追缉外逃贪官的步伐。高层试图震慑那些"贪饱就跑,一跑就了"的贪官:海外不再是避风港。2014年以来,打击外逃贪官工作被放到前
黔北土法炼锌致使Pb、Zn、Cd在土壤和水体大量积累,危及到整个生态系统.以小流域为例,探索了废渣、土壤、水体的Pb、Zn、Cd地球化学形态及其迁移性.结果表明,冶炼废渣的Pb、Z
非结构网格下的大涡模拟是解决复杂几何体高Reynolds(雷诺)数流动的有效途径.首先,基于有限体积法,研究了对流项和扩散项非结构网格下的离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VD(total var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当前最热门的信息技术话题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初中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对于眼球内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只正常眼球及14只病变眼球进行二维及三维成像,观察其三维重建图像特征.结果正常眼球与病变眼球三维重建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污水治理一直是环保行业中的重中之重。据统计,我国市政污泥年总产量逐年增大,目前已超过了4000万吨,但我国污泥处理率偏低。2016年全国污泥处
<正>糖尿病足是因神经病变引起患处感觉障碍和因末梢血管病变导致患处微循环障碍所致的足部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
契约论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缩小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契约论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契约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极其重要,以至于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作出了这样的论断:所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