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鹓雏小说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南社巨子”的松江人姚鹓雏(1892—1954),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雅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通俗小说作家。他的长短篇小说创作颇有成就,在清末的谴责小说之后,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柳亚子评价他是“说部才无敌,文章鬼亦愁。”郑逸梅也评价道:“他的文笔,宗法林畏庐,我认为姚鹓雏的风华轶宕,蓄韵幽妙,有出蓝之誉。”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上,姚鹓雏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在民初的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但是长期以来,他被遮蔽在晚清小说家和五四新文学作家之下,其面貌并未为人熟知,其价值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亦如上海市古典文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于2009年6月11日在松江举行的“云间文学研讨会”上所说:“在近代文学史上,松江出了一批文学大家,如姚鹓雏、陈景韩等,都是近代中国文学史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但长期以来,却被‘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遮蔽了,不仅长期被冷落,甚至连不少上海文学史的著作也未提到他们,这是很不公平的。”姚鹓雏是建国后松江第一位民主人士副县长,他是松江的骄傲,也是松江文化人的楷模,故探微览胜、重新发现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全文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姚鹓雏的小说展开论述:第一章是从姚鹓雏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回顾姚鹓雏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与创作过程。探讨其如何发挥超逸的天资在文坛显露锋芒;分析其知识结构中的旧学功底与新学影响;文学创作的诗心与文胆;以及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斐然成就。第二章是对姚鹓雏的长篇小说进行研究。具体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部分展开分析。就内容而言,姚鹓雏的小说类型丰富多样,当时存在过的类型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对应的作品,这部分重点以《燕蹴筝弦录》、《恨海孤舟记》、《龙套人语》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最具代表性的言情和社会两类小说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在反映人物面貌、社会图景、情爱新声,揭示才子人格的转变,及表现传统文人小说的精神气质等三方面的艺术成就。第三章是本论文的论述重点。主要以姚鹓雏自著的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作为师承关系,他是如何在创作中对林纾进行继承与创新的。第一是对他自著短篇小说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具体作品文本,从外国名人轶事小说、虚无党小说、武侠小说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第二是分析出这些自著短篇小说具有的传递新知、发表新论;以史传笔法表现社会生活;以小见大,揭示战争残酷等三大特点。最后是对其自著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从意象的运用、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好用文言写作、善用复笔以及结构方式、叙事方法、叙述体制等艺术模式方面的突破、创新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他对林纾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得出结论:姚鹓雏进入文坛时,正值中国文学处于重要转变的时期,面对中国古典文学进入到它的末期和外国文学闯入古老中国的现实,作家没有退缩,而是迎头而上,对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文学传统,如何对待由外国涌来的新的文学样式,如何处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创造新的风格、新的形式等问题,都进行过可贵的探索和实践。
其他文献
在文艺家群体当中,剧作家的杂文创作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新时期由戏剧创作转入杂文创作的杂文家,黄宗江、沙叶新、魏明伦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杂文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会”指“意会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以直观性、感悟性和超越性为基本特征。魏晋时期,随着儒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起,士人摆脱了繁琐的经学思维模
残雪的文本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她所创作的神秘丰富的艺术世界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世俗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是对人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秘。因此对残雪艺术世界的解析
《天涯》杂志是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它的改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思想界的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改版后的《天涯》力图成为一份具有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
顾随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卓然特立的文学家,其文艺思想体现出矛盾调和的复合型特征,并从“力”与“韵”两种美学取向建构其审美维度。本文从顾随“力”的美学、“韵”的美
黄钧宰(1826-?),江苏淮安人,晚清文学家、戏曲家。一生著作颇丰,有《金壶七墨》、《寰海新闻》、《说环》、《国朝名人可法录》、《比玉楼遗稿》、《闺秀诗评》等,其中《金壶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特别是糖尿病的患病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每年均呈现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建设中需要的矿产资源越来越迫切,矿山的开采数量也越来越多,而由此形成的矿山废弃地带来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矿山废弃地治理已成
第一部分高分子心脏瓣膜材料的体内评价:一种新型大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无需体外循环,同时在体循环和肺循环植入高分子心脏瓣膜材料的实验模型,对比研究材料在体循环和肺
陈铨,战国策派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前后他凭借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坛上小有轰动。他的小说数量多,主题多样,富于创作个性。但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这些作品遭到了长期的历史误读,未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