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weizh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侵入遗传易感儿童,导致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KD发病。在KD急性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受损的血管壁重塑,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未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川崎病患儿约15%25%会发展为冠状动脉病变,而早期接受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Aspirin,ASP)治疗可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至5%以下,但仍有部分川崎病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模型,帮助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尽早制定治疗方案,降低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目的: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KD患儿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KD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对各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Nomogram模型,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KD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发病15天之内的心脏超声结果。按照心脏超声结果及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 group,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 group,NCAL组)。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将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AUC值、灵敏度及特异度。最后,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Nomogram模型,并绘制校准图以评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54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组共110例,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共144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43.3%。(2)男性KD患者共168例,女性患者共86例,男:女为1.95:1。(3)男性、发病年龄<1岁、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更高(P<0.05)。(4)两组患儿各临床表现上NCAL组的各临床表现更为典型,其中结膜充血、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特别是结膜充血,NCAL组发病率高达94.4%,而CAL组的结膜充血(80.9%)发病率也位居第一,总的发病率为88.6%。(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发病年龄、总热程、确诊时间、PLT、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NLR、PCT、血清白蛋白、D-二聚体可能与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1岁、男性、确诊时间延长、PLT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PCT升高、NLR及D-二聚体升高等均为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6)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Nomogram模型,计算得出一致性指数为0.789,在校准图中可以观察到预测曲线与实际值代表的45°斜线几乎重合,贴合度较好,表明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结论:(1)发病年龄<1岁、男性、确诊时间延长、PLT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PCT升高、NLR及D-二聚体升高等均为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的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Nomogra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为儿科医师早期发现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否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AIS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96例首发AIS患者。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类型的CAS患者的脑卒中累积复发风险,并运用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患病、发病状况,揭示脑卒中高危人群,探讨代谢性疾病与脑卒中发生之间的联系,为人群脑卒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研究对象包括金昌队列基线人群47,683人,随访人群32,613人,收集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等)和生理生化指标(身高、体重、血压和血液生化指标等)。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该人群脑卒中的患病、发病状况,并找出脑卒中高危人群;通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326例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75例和适于胎龄儿251例。分析两组患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实验室指标、临床合并症、住院时间≥14天患儿的生长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主要空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空气污染、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及英文检索词“ischemic stroke、air pollution”等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中文数据库以及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的危险因素,评估血液灌流对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初发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45例)及HSP组(103例)。然后将HSPN组是否进行过HP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常规治疗组(33例)仅接受药物治疗,HP组(12例)接受药物及HP治疗。通过临床数据及随访数据收集,分类变量采用
目的分析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GBS患者需要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重型GBS患者MV的风险,以期为变异型和重型GBS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339例GBS患者的病例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造成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由多蛋白复合体组成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介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长春西汀是长春胺的衍生物,虽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治疗过程中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仍有待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寻找降低ABE发生率的方法,为AB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患儿基本情况、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是否
第一部分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目的 采用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研究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方法 观察27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特征,包括斑块的位置(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长度、厚度、表面情况(光滑、不规则、溃疡)、内部回声(低、等、高、混合回声)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等。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患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疝囊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患儿72例,年龄3~6岁,体重13~24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24):0.15%罗哌卡因组(C15组)、0.20%罗哌卡因组(C20组)、0.25%罗哌卡因组(C25组)。于全麻后手术前行双侧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三组双侧分别注射0.1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