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中,作者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角度来看舒婷诗歌中的衔接手法和连贯特征有哪些? (2)这项研究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什么启示?本文尝试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舒婷诗歌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揭示连贯性在舒婷诗歌主题意义与美学意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试图展示诗歌鉴赏的认知过程。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理想化认知模式在诗歌连贯性分析中的解释力,也注重对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语篇时所运用的认知世界知识和心理体验等的研究。研究发现:(1)命题意义实际上是外延意义。命题连贯的实现依赖于概念的激活和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一方面,当一个词激活了微观认知世界,已知信息会进行搭桥;另一方面,诗歌的主题可以被看作一个命题,在诗歌中这个命题由理想化认知模式激活从而构建一个整体连贯的单位。(2)在意象连贯方面,诗人希望读者能最大限度地接受语篇信息。因此他们倾向于选用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关联性的事物,这些事物所产生的意象意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诗歌主旨的完美表达和语篇中意象的连贯,从而构建语篇的连贯统一性。可是,当读者看到一个相同的图象,他们会推论出不同的意象。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原型效力将会突出一两个意象,在词汇和主题信息之间搭建紧密的关系桥梁。(3)在诗歌中通过隐喻和转喻多次出现。根据莱科夫(Lakoff)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框架,诗歌信息的连贯强调的是映射,将概念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或者在同一个域内进行转喻映射。这两个模式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建。(4)通过对舒婷诗歌的分析,作者验证了新的诗歌分析模式。本研究表明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诗歌语篇的连贯是可行的。实际上,这个模式的价值在于它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连贯性,帮助读者开拓理解诗歌语言美学价值和意义的新的思维模式。本文作者从认知角度指出理想化认知模式不仅适合分析舒婷诗歌,并且能够帮助读者鉴赏其它现代汉语诗歌中的语义连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