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其特有的规律。针对过去对咏史诗研究多偏重唐宋的现象,本文对汉魏六朝咏史诗的产生原因、发展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的创作特点和主题哲思作一系统探讨。 第一章: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及其产生缘由 咏史诗是指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诗歌类别。咏史是一种表现手法,它以所咏历史题材是否在诗中占有主体地位区别于用典。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咏史诗和咏怀诗、怀古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咏史诗以吟咏对象和主观情感的寄寓方式区别于咏怀诗,以触发吟咏的依托点区别于怀古诗。咏史诗的产生除了与我国重史的民族传统有关外,还与文人尚古心理和文化习惯有着内在联系。 第二章:咏史诗的发展及其流变 先秦是咏史的孕育时期,在《周易》和《诗经》中都可以看到时人对史事的关注.东汉班固创作的《咏史》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它以铺陈史事为主,以质朴的语言对单一的史事做精练的概括。咏史诗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被文人普遍接受,不但作家作品数量增多,而且在内容和吟咏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初期的创作模式,咏史诗在此期间正朝着一个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左思《咏史》八首为标志,咏史诗创作经历了一次从“正体”咏史到“变体”咏史的转变。从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看,南北朝时期的咏史诗创作较魏晋时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该时期内咏史诗创作在内容和体式上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意象与史事并现,较多出现组诗,以“赋得”为题等。第三章:咏史诗的主题哲思诗人带着对历史的主观感悟进行咏史诗创作,使咏史诗的主题哲思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汉魏六朝咏史诗的主题哲思主要有:长啸清风—英雄抱负的乐章:在传统儒学熏陶下形成的历史责任感和积极入世心态往往使文人将其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在他们所寄托的文学作品中;世事迪遣—壮志难酬的苦闷:入世受阻后诗人往往从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不幸人物的同情,悲情主题是咏史诗中较多的一种,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伤感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又以对不幸女性的吟咏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和悲剧女性命运和情感上的类同使然;遗荣守真—无与外物的逸响:遗荣守真的隐逸思想和政治关怀的入世态度作为一组对立面共同构筑古代士人的理想情趣,“仕”与“隐”的抉择冲突作为文人生活中不断上演的主旋律,常常通过咏史诗体现出来。全文约三万字。
其他文献
《广韵》异读是进行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音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回顾总结了《广韵》异读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
新时期以来,与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研究并列的文学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文学史哲学,一门关于文学史的哲学,它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文
卢思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杰出作家,由于整个北朝文学的不被重视乃至明珠蒙尘,着实是文学研究的一大损失。目前而言,学界对卢思道的研究着墨甚少,仅一篇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