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不良反应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不同级别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3.观察肾上腺素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相关严重全身不良反应治疗作用,评价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诱发因素、处理措施及预后。   4.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8-2010.5我院哮喘及变态反应免疫治疗中心治疗1年以上的234例接受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资料的内容包括每次注射后的速发不良发应、上次注射后的迟发型不良发应,本次注射前近三天的各系统症状、用药情况及PEF值。注射过程及注射后30分钟内发生不良反应的,记录局部不良反应(localreactions,LRs)、全身不良反应(systemicreactions,SRs)的症状,体征,发生时间,治疗处理,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的使用,疫苗剂量调整,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干预、预防措施等。   结果:   1.免疫治疗脱落病例   定义脱落病例为治疗已经中止且其治疗时间小于2年者,共有34例,占总治疗人数的14.5%,其中转入其他免疫治疗中心继续治疗的6例,占2.6%。实际脱落治疗28例占总治疗人数的11.9%,患者依从比率88.1%。   2.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   LRs发生4973针次,占总注射次数的64.8%。所有234例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都发生过LRs,发生率100%。在发生SRs的67例患者2402次注射中,LRs共1651次,占68.7%。无SRs患者共5277次注射中,LRs发生3322次,占63.0%,两者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P<0.01)。局部反应硬结直径≥25mm者称之为大局部反应(LargeLocalReactions,LLRs),SRs患者中LLRs的发生率与无全身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3.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SRs共发生235例次,占总注射次数的3.1%。轻度SRs(按照EAACI分级Ⅰ、Ⅱ级)212例次,其中Ⅰ级SRs152例次,占全身不良反应的64.7%,占总注射次数的2.0%。Ⅱ级不良反应60例次,占全身不良反应的25.0%,占总注射次数的0.8%。重度SRs(按照EAACI分级Ⅲ、Ⅳ级)23例次,其中Ⅲ级不良反应17例次,占全身不良反应的7.2%,占总注射次数的0.2%。Ⅳ级不良反应6例次占全身不良反应的2.6%,占总注射次数的0.08%。   经统计学分析,在年龄、治疗阶段、诊断、过敏种类、大局部反应及频发LRs等因素中,哮喘(82.1%vs66.5%,OR=2.312,95%CI,1.146-4.667,P=0.019,P<0.05),年龄小于14岁(95.5%vs85.6%,OR=3.580,95%CI,1.040-12.322,P=0.000,P<0.01)和维持治疗剂量(77.4%vs49.6%,OR=3.496,95%CI,2.562-4.769,P=0.000,P<0.01)为SRs的危险因素。SRs组的LR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SRs(NSRs)组(68.7%vs63.0%,OR=1.308,95%CI=1.181-1.450,P=0.000),LRs发生越多提示发生SRs的危险越高。   5.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   235次SRs中,83.0%的全身过敏反应发生在注射后的30分钟内。全身不良反应与发生时间呈负线性关系。205次(88.4%)全身不良反应累及到呼吸系统。其次为累及皮肤黏膜症状。1例发生迟发性哮喘发作。   6.全身不良反应发生与注射剂量调整   67人中,61例最终完成治疗方案(指治疗时间≥2年,维持注射剂量≥80000SQ-U)。对36人进行了剂量调整,采用降级治疗或降级后继续升级治疗,使维持剂量≥80000SQ-U。19人保持总注射剂量不变情况下,将变应原分开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后应间隔30分钟注射第二次,如第一次发生重度SRs则停止注射第二次)。6人因为全身不良反应症状轻微而继续升级治疗。6例终止免疫治疗,2例发生SRs经调整剂量不能到达有效维持注射剂量≥60000SQ-U,2例分开两次注射仍发生SRs,2例因严重SRs终止治疗。   7.过敏原皮试、总IgE、SIgED1、SIgED2与SRs   重度SRs组与NSRs组的TIgE及SIgED2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14例发生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的患儿中,11例患儿均完成治疗(治疗时间≥2年,维持注射剂量≥80000SQ-U),占78.6%。无一例发生致死性全身不良反应。7例患儿治疗时间达3年以上(>156周),占50%。   9.性别、年龄与使用肾上腺素的全身不良反应   在14例发生使用肾上腺素的全身不良反应(systemicreactionstreatedbyepinephrine,SRTE)的患儿中,1例女孩,其余均男孩,男性占92.9%。其中13例患儿年龄小于14岁,另1例年龄为16岁。   10.反应前后的最大呼气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变化   由于肾上腺素全身不良反应起病急,部分反应中未能及时测定反应中的PEF,在测定的患者反应前、反应中及反应后PEF的8次反应中,6次反应中PEF不同程度的下降。   11.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SRTE占总治疗人数的6.0%,占总针次的0.2%,占发生SRs人数的20.9%,占SRs次数的6.8%。按照EAACI分级,Ⅳ级全身不良反应6次,Ⅲ级全身不良反应10次。   12.实验室检查与使用肾上腺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关系   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显示在已测定的10人中,均在“+++”以上,其中有7人的户尘螨(D1)和/或粉尘螨(D2)“++++”。14人中总免疫球蛋白(totalIgE,TIgE)中位数为763.36。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pecificIgE,SIgE)在已测定的12人中均大于3级,其中有8人(66.7%)的户尘螨(D1)和/或粉尘螨(D2)SIgE为6级。   13.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   16次SRTE均发生在20分钟内,其中有2次因注射入静脉(注射器回抽有血)而即刻发生,50%的SRTE发生在5分钟内。14次(87.5%)反应以面部、颈部、躯干部皮肤潮红,伴荨麻疹或瘙痒,甚至迅速蔓延发展,同时呼吸急促、主诉咽部不适、胸闷,阵发性咳嗽等,体检两肺哮鸣音。及时肌注肾上腺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得以缓解。   1.哮喘、小年龄组(小于14岁)和维持治疗阶段(高变应原疫苗注射剂量)是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LRs发生越多的患者发生SRs的危险可能越高。   2.TIgE及SIgED1、SIgED2同时较高(高敏体质)是严重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3.对哮喘患者、高敏体质患者变应原疫苗注射前严格掌握指标(避开病毒感染阶段,PEF必须≥80%,询问哮喘维持用药,注意环境改变、季节变化等),避免静脉注射、患者疲劳、情绪不良等措施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4.未控制的哮喘、高敏状态、误注静脉可能、心理因素、疲劳加紧张可能是使用肾上腺素全身反应发生的诱因。注射后快速出现头颈、面部及躯干部出现潮红并迅速蔓延,同时有呼吸系统梗阻症状,或者同时有2个系统以上的症状快速出现,是提示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及时肌肉(大腿外侧部位或者三角肌)注射肾上腺素是治疗使用肾上腺素全身反应的关键。   5.对SRs患者通过减少变应原疫苗注射剂量,或者将一次维持注射剂量间隔30分钟分开二次注射,对高危不能耐受者或者不能到达有效维持剂量者必须终止治疗。   6.发生使用肾上腺素反应的患儿经治疗后,大部分完成治疗,依从性好。   7.虽然标准化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有发生使用肾上腺素全身反应的可能,标准化变应原特异性兔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性、依从性较好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筛查方法的优化目的:改进IL-12/IFN-g轴功能完整性检测试验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FN-gR1和IL-12Rb1蛋白表达的试验,提高其准确性、敏感性
目的:   本实验在稳定建立大鼠6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纯度超过98%,剂量为1mg·kg-1·d-1的丹参素,经大鼠腹腔注射,对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进行干预
目的:探讨去项减压术在治疗成人常染色体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0年137例ADPK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血压水平,把多囊肾分为
目的:   探讨宫颈癌ERCC1、XPD、XPC多态性基因型与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着眼点,有助于今后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实
目的:   采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膀胱癌(BCa)sRNA表达情况,深入分析BCasRNA长度分布及分类注释,筛选出BCamicroRNAs(miRNAs)差异表达谱,根据miRNAs前体特征预测获得BCa
目的:研究用小干扰RNA靶向干扰TIMP-1和TIMP-2的表达后,观察其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过程中上游细胞因子PDGF及其信号组分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ra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