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次级贷款证券化产品及其衍生品占世界资产价值不足5%,其风险却能依托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和贸易联系传导到各个国家,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受此影响,系统风险尤其是银行部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受到各国监管部门以及学者的重视。国内外系统风险事件的共同点是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导和溢出效应,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是风险得以扩散和放大的必要条件。2019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将关联度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一级指标之一,从侧面印证了银行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银行间相互关联的不同形式及其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银行间的实质性关联可以分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银行间的契约关系,具体形式包括银行间同业借贷等;间接关联是指共同的风险敞口,具体形式包括银行贷款相似性、银行之间基于股权质押的关联等。本文构建了基于不同连接形式的商业银行间网络,探究了影响银行间同业借贷网络中系统风险的因素、银行对公贷款呈现相似结构的原因,以及银行之间基于股权质押的联系对波动溢出效应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将不同形式的相互关联与银行系统风险联系起来,量化了不同传染渠道对系统风险的动态影响,解释了银行对外关联与其个体风险及系统风险的关系,对把握银行系统风险的历史演变以及多角度防范系统脆弱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银行双边风险敞口不可得的现实情况,本文利用贝叶斯方法,基于185家商业银行在2013年至2017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在不同的网络结构设定下构建吉布斯抽样器,根据大量银行间同业资产及同业负债分布矩阵的样本,考察了每个商业银行在负面冲击后违约的概率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同业借贷网络的结构能够显著影响银行的系统风险和违约概率。当网络连接概率处于中等水平时,冲击影响的范围最广;在完全网络结构下,风险分担的作用大于风险传染。总之,银行同业借贷既可以分担风险,也成为了风险传染的渠道,这种功能的转换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冲击的性质,例如冲击的规模,受冲击银行的数量以及冲击涉及的银行类型;清算时资产的贬值程度;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特征。如果仅考虑银行同业借贷渠道,样本期内最稳健的银行系统是在2017年,而2014年的银行系统最脆弱。(2)针对多数文献关注银行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涉及间接联系,本文重点分析了以银行对公贷款分行业相似性为代表的间接关联,从贷款存量和贷款增量两个角度,采用雅卡尔相似度、基于欧式距离的相似度以及余弦相似度三种不同的相似性度量方式,描述了银行间对公贷款相似性网络的时间趋势特征和截面特征,并探究了商业银行形成相似结构对公贷款的原因,补充了银行关联性领域的研究。银行之间的直接关联在危机时表现为风险传染的“多米诺”效应,而银行之间的间接关联则在危机时表现为风险传染的“爆米花”效应,两种关联都是系统风险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加入了新形式的间接联系以把握真实市场中存在的多样化的系统风险传导渠道。研究发现,贷款余额的分行业相似性有很强的“空间效应”,即拥有相似经营区域的银行会有相似的贷款分行业结构。贷款相似性还与银行在各类财务指标的差异有关,包括规模、盈利能力、负债结构、资产结构、杠杆率、预期的信用风险以及对公贷款分行业集中度。这些因素平均能解释公司贷款存量分行业相似性程度约20%的横截面变化,在2013年甚至有33%。其中,规模相近、对公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相近、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相近以及预期信用风险相近在多数年份里都可以显著地解释不同银行之间相似的对公贷款分行业结构。另外,银行系统整体的基于贷款存量的分行业相似性在2012年达到最高,随即持续下降,2016年后趋于稳定,基于贷款增量的分行业相似性则从2013至2014年开始下降,2016年后又逐渐上升。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全体样本银行一直有最高程度的贷款分行业相似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相似性则是在2012年前较高,而2013年之后开始大幅度下降,之后一直稳定地处于低位。但是相较于同类别的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分行业相似性程度在整个样本期内都高于其他银行。(3)股权质押交易在极端的市场情况下使金融机构有相似的风险敞口,是有条件的间接关联的一种形式。另外,有很多文献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股权质押交易带来的估值风险和经营风险,但是很少有文献讨论股权质押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本文将基于股权质押交易的有条件的间接关联纳入到银行间相互关联和系统风险的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股权质押交易数据,本文构建了金融机构之间基于股权质押联系的网络,应用网络分析工具揭示了这一有条件的间接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化趋势,描述了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组间以及组内关联性的变化趋势,并量化了基于股权质押联系的网络以及股价波动溢出效应之间的时变关系。结论显示,政策变化能够显著影响股权质押交易的形态,并同时影响金融机构间基于股权质押关联网络的连接程度,基于不同形式股权质押联系构造出的金融机构网络也具有不同的结构性特征。另外,网络中度值较高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和其他机构,特别是度值相近的其他机构形成权重较高的连接,尤其是在开启场内交易到质押新规实施的这段时间。基于股权质押联系的金融机构网络与金融机构股价波动风险溢出效应在股市异常时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在股市平常时期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股权质押联系只在市值大幅度缩水、被质押股票所有权转移风险较大时才会显著地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市场表现。(4)针对传统模型中割裂基于不同传染渠道的风险度量以及系统风险总体度量的问题,本文将三类表现形式的银行间关联度与以SRISK和△CoVaR为代表的系统风险总体度量联系起来。本文基于△CoVaR的核心思想构建了银行间风险溢出网络,量化了不同表现形式的银行间关联网络对股价风险溢出网络的贡献,揭示了不同关联网络与风险溢出网络之间相关关系的时变特征。此外,对银行间相互关联网络进行降维,提出了银行在系统中不同角度的重要性度量,分别解释了同业借贷关联、对公贷款分行业相似性的关联以及基于股权质押融资的关联所反映的银行系统风险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对外关联可能存在的外部性。研究发现,以SRISK和△CoVaR两种方式度量的系统风险较高的商业银行,均有较大的规模、较高的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以及较低的对公贷款行业集中度。商业银行贷款的同质化会降低银行的个体风险,但也会提高银行对系统风险的贡献程度,这说明银行在这方面的对外关联是一种可能产生负外部性的过程。基于股权质押交易对外关联较多的银行有显著较低的股价波动风险,其以SRISK度量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则显著较高。基于△CoVaR的上市银行股价收益风险溢出网络在不同年份被不同形式的关联性所驱动。三类反映具体联系的网络在多数年份与风险溢出网络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当某类交易活动给银行带来较高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反映在风险溢出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