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qian3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完善的现实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他们大多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对此项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政治、社会层面来看,还应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项区别于其他制度的具有浓厚伦理道德色彩的社会制度,有着自身的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公民权利、社会融合,上述伦理规范赋予了此项制度强烈的伦理性,不仅为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充分的理据,而且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接受提供基本前提。   通过湖北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已经下沉到农村场域,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制度覆盖面扩大,保障待遇提高;农村居民对制度评价较高,社会效果良好;以低保为轴心的关联的综合性的农村救助体系的建立。制度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伦理得以实现的过程。   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制度的伦理规范即其价值理性并不是完全得以遵守和实现,这不可避免地给此项制度带来价值上的失范,即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污名化、社会建构化、关系运作化、程序虚置化、生活世界殖民化、隔离排斥化。这些表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政策下沉并嵌入农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它们均偏离甚至背离了此项制度的伦理规范,不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意义世界。   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然层面的伦理规范与实然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反思发现: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之间既有契合也有裂隙;制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既有互嵌也有对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不可完全消除,但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矫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伦理失范有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矫治伦理失范的路径有:进行伦理价值定位,建构共享价值体系;型塑乡村社会信任,建构利益沟通协调体系;完善系列制度安排,建构有效规范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首要属性是伦理价值性,但在制度实践运行中显现式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须植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理性建构与感性选择的统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须嵌入农村社会空间场域,实现国家性与地方性融合.
其他文献
六十多年来,中国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取得的成就,备受全球瞩目。其一是,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二是,医疗卫生状况显著改善,期望寿命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期刊
管照明产品“生死“却不管“老”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认证证书来解决.近日,上海签发全国首张教室健康照明环境认证证书,有效填补了我国现场照明领城的认证空白.通过认证的单
期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贾宁凭借对这段古老爱情故事的精彩演绎,以总分第五的成绩当选第十三届“和平杯”中国京剧
期刊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必不可少.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医改”办法.rn“赐药”于民的记载rn早在周代,朝廷已设有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疾
期刊
樊志勇,1957年生于正定县太平街,中央党校本科毕业,高级讲师。现为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国学文化教育协会副会长,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正定古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
期刊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由于人类通过利用土地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活动而使得一个地区的土地结构和土地特性发生改变,它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和热点之一,而社会经济驱动力是导致土地
T10-X2井是临盘油田一口施工难度较大的长裸眼滚动评价井,二开Φ215.9 mm井眼深度达到4 365 m,裸眼跨度大,井身结构特殊.随着油田对井壁稳定技术及储层保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在石家庄三环边上有一个“小敦煌”,那就是位于新华区上京村的毗卢寺.这里的壁画与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壁画.在寺内正殿毗卢殿的墙上,
期刊
清中叶,中国的毛笔制造业形成了一南一北两个制造中心、演变成两大工艺流派.江南以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琏镇为中心,以生产的“湖笔”著称于世;江北以侯店为中心,凭“狼毫”闻名
期刊
绣墩其实为坐墩,是古代坐具的一种,因人们喜在上面覆盖一层织绣物为坐垫,而得名“绣墩”;又因其造型腹部大,上下小,状似腰鼓,故又名“鼓墩”。绣墩的形状雏形应追溯到还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