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水条件下小麦不同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来源 :莱阳农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小麦抗旱性方面已经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鉴定方法和指标,但目前大多数形态和生理指标都没有明确的抗旱等级划分标准,本试验通过室内模拟干旱和在防雨旱棚池栽控水条件下,分别对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期、幼苗期和生长发育中后期形态和各时期胁迫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保水力、保护酶活性、旗叶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及与抗旱性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比较研究,确定了小麦抗旱性早期鉴定有关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通过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进行品种等级划分,划分为抗旱性强、中间型、抗旱性弱三个等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小麦有关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抗旱性早期鉴定的定量化标准:1形态指标:在种子萌发期,胚芽鞘长度、胚根长度和侧胚根数目的抗胁迫系数(胁迫条件/对照)等指标可以用来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在PEG6000(-0.975Mpa)胁迫条件下,当胚芽鞘长度、胚根长度和侧胚根数目的抗胁迫系数分别大于0.7、1和0.6的品种为抗旱性强品种;而分别小于0.5、0.8和0.5的品种则为抗旱性较差品种。在幼苗期,渗透胁迫条件下,幼苗的根冠比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大于0.6的品种抗旱性较强,小于0.5的品种抗旱性较差。2生理生化指标:渗透胁迫条件下,萌发期和幼苗期胚芽鞘和叶片脯氨酸、CAT和SOD相对含量(胁迫/对照)以及幼苗期叶片保水力和相对含水量能较好的鉴定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叶片相对保水力大于60%的为抗旱性强品种;而当小于50%的则为抗旱性较差品种。胚芽鞘和幼苗期叶片脯氨酸相对含量(处理/对照)分别大于2.2和3.5时,可以初步判断为抗旱性较强品种;当分别小于1.5和2.5时则抗旱性较差。从根系活力来判断,当相对根系活力大于0.5时,抗旱性强;小于0.4则为不抗旱品种。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在种子萌发期、苗期和中后期抗旱性系统地进行比较。首先提出了种子萌发期侧根数目抗胁迫系数(处理/对照)可以反映品种的抗旱性;其次本试验对目前已确定的与小麦抗旱早期鉴定有关的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都进行了抗旱性鉴定标准定量化。本文在对不同小麦品种早期抗旱鉴定指标研究的同时,将其与中后期生长及抗旱性相结合,对不同时期渗透胁迫下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对品种抗旱性鉴定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旱地小麦品种的早期抗旱性鉴定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结合常规育种,建立一套基于小麦早期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小麦抗旱性系统育种程序。
其他文献
筑优五—2(筑紫晴A/反五—2)是我校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于1982年育成的杂交晚粳组合。1983年和1984年在南方稻区单季杂交粳稻区域试验中,分别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1.9%和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底层作家与作品及底层本身一直是中国当代人文学者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将关注点集中于底层作家的这一角度来审视,那么作为底层本身一员的新锐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2004-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以常规的翻耕为对照,以连续动态测定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动
抗寒育种是防寒和抗寒的最根本的途径。长期以来,育种家们培育出了不少抗寒新品种,对避免和减小寒害损失起了重要作用。一、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育种工作中迄今为止采用最普
To determine whethe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human T cell 3 (SART3) gene can induce antitumor immunity against tumor cells which express
棉花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对棉花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本文通过对农田钾素循环与平衡的分析,旨在揭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棉田土壤钾素肥力的盈缺状况,对土壤有效钾下降的最初预测。通过施钾对棉花钾素营养生理、产量品质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新疆北疆棉区棉花持续高产对钾素营养的需求。同时通过连续生物耗竭对典型土壤不同土壤颗粒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动态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土壤持续供钾能力,而且对今后我区棉田土壤钾的动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Forssk)Verih)是海榄雌属的真红树植物。雷州半岛的白骨壤种群主要分布于特呈岛、和安、企水、高桥、角尾等地,总面积约2000多hm2。本文采用ISSR(int
本文提出配制小麦杂交组合的三个步骤:首先将亲本归类,其次确定杂交模式,最后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选择亲本纳入杂交模式。关于分离世代小麦杂种材料的选育主要有系谱法、集
对经典小说传统的疏离rn跟踪短篇小说十几年,曾有看到生机的喜悦,也有发现问题的忧虑,还有展望未来的期待.但到现在,我看到的是它在“非经典化”路径上的渐行渐远,看到的是它
芒(Miscanthus sisensis)是新兴生物能源植物之一,为禾本科多年生C4草本植物,高可达4m,丛生状,中国也是其起源地。作为第二代纤维质乙醇的原料,因其生长速度快,矿物含量低和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