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莫盛于唐,莫备于唐,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悯农诗就犹如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盛开于唐诗大花园中。本文结合文艺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对中晚唐悯农诗歌进行了分析。
一是分析了中晚唐悯农诗歌的思想内容。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映的内容更为广泛。农民劳作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徭役和赋税的繁重、自然灾害的频繁等,在诗中都有真切反映,这在悯农诗发展史上是任何一个阶段都难以比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批判的程度更为深刻。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加之悯农诗直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和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它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给农民所造成的不幸。
二是分析了中晚唐悯农诗歌的艺术特点。首先,很强的叙事性。中晚唐悯农诗更加注重叙事技巧,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揭露社会问题。其次,“一诗一事”、“卒章显其志”的结构特点。再次,五彩斑斓的人物画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晚唐悯农诗取材非常广泛,农民、樵夫、织妇、征夫、纤夫、牧童,都是它的表现对象。诗人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人物的塑造来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最后,“天然无雕饰平淡见深厚”的语言。中晚唐悯农诗在审美艺术上追求通俗,用浅显平易的语言来写民情世俗题材,表达深厚意蕴。
三是分析了中晚唐悯农诗的价值和影响。中晚唐悯农诗价值体现在: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真实性的一部参考书,是我们了解封建时代农村、农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宋元明清四朝代中,出现了范成大、杨万里、梅尧臣、陆游、戴复古、朱尊彝等一大批诗人,写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悯农诗作。这些诗人不仅继承了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更把诗人自责精神也继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