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姓渔民方言是一种严重濒危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西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地带,即建德、兰溪、桐庐一带,活动范围南至龙游、衢县、江山,西至淳安,北至杭州。20世纪60年代,各地渔民陆续上岸定居后,与岸上居民交往日益频繁,渔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九姓渔民方言也开始面临新的危机——逐渐萎缩与消磨。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九姓渔民方言的语言面貌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描写,比较了其与周围方言的关系,尝试对九姓渔民方言的属性进行初步判定,并对方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论。简要介绍九姓渔民的人文概况、方言概况,及以往研究情况,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材料来源、目的和意义做出说明。第二章介绍九姓渔民方言的语音概貌。运用传统方言学的方法,描写梅城、三都、大洋、淳安、兰溪九姓渔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从总体上归纳九姓渔民方言的内部异同,并介绍文白异读、连读调、儿化音等情况。考虑到对濒危汉语方言语言面貌描写的重要意义,本章还包括作为重点调查的兰溪九姓渔民方言的同音字汇。第三章介绍九姓渔民方言的音韵特点。先概述总体情况,再按照声母、韵母、声调的顺序分别介绍其中较为特殊的现象,并适当与周围方言进行比较,以理清九姓渔民方言的语音特点,为进一步探索方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规律作好准备。在声母方面,九姓渔民方言古全浊声母处于“浊—清”变化的尾声阶段,除个别地点古全浊声母未清化外,多数点均已清化,清化规律与建德梅城岸上方言相问,即逢平、上、入读不送气清音,逢去声读送气清音。此外,泥来母、知章庄声母等的读音问题也对显示九姓渔民方言的特点和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韵母方面,九姓渔民方言也表现出一些重要特点,如果遇摄呈合并趋势、假摄开口二三等知系字读合口韵母、咸山摄细音字韵母单元音化、入声韵塞音韵尾消失等。在声调方面,上声、去声不分阴阳的特点值得注意,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并不能找到九姓渔民方言上声、去声曾经分阴阳,后又合并的线索,如果这一现象是古上声、去声不分阴阳的遗留,那么九姓渔民方言的声调系统就具有类型学的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九姓渔民方言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方式。九姓渔民方言语言面貌参差不齐,其语言核心部分显然没有一般岸上方言稳固,我们指出这种现象是与九姓渔民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甚至在九姓渔民上岸定居以前,其方言的语言系统就较比其他岸上方言更具开放性。上岸定居后,方言接触除船上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包括岸上强势方言及普通话对船上方言的影响。在外力的冲击下,离散式音变、叠置式音变、音移和类推等多种音变方式交替发生作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方向也发生变化。九姓渔民方言一直处于平衡被不断破坏和修补的交替过程中,并显示出其作为濒危方言的宽容性的特点。第五章介绍九姓渔民方言的词汇语法特点。本章在大量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对九姓渔民方言的词汇语法特点进行总体梳理,并就相关特点与普通话、吴徽语、北方官话、粤语等方言进行比较,以期较为全面地认识汉语方言的一些词汇语法现象。第六章为九姓渔民方言与其他方言的比较研究。运用方言地理学的方法对九姓渔民方言与周围其他方言(吴徽语)进行比较,从而对九姓渔民方言的属性做出初定判定。我们共设计了25个语言项目,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方言特征图的方式进行比较,并辅以适当的文字说明,以便更清晰地揭示九姓渔民方言与周围其他方言在语言面貌上的相似程度。本章最后总结前面比较研究的结果,并通过九姓渔民方言与其他方言语言特征比较表,得出初步结论——九姓渔民方言是一种接近于南部吴语(婺州片)的汉语方言,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九姓渔民在其依江漂流的群族生活历史中,对其语言影响最深的是吴语婺州片方言。余论部分为对濒危汉语方言研究的思考。总结九姓渔民方言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濒危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方法、濒危汉语方言研究对社会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研究的意义提出相关思考。最后指出本文尚朱解决的问题,并对日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