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方治疗寒瘀型偏头痛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中医证候改善状况,以评估该方治疗寒瘀型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今后运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方治疗偏头痛提供循证医学支持。研究方法: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寒瘀型)患者60例,采取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九味羌活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全程完成临床研究的病例数为57例,共脱落3例病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因患者中断中药治疗;对照组脱落2例,1例患者因服药期间私自服用其他药物,1例患者依从性差,数据收集不齐全。将两组病例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3.72±3.39、14.43±3.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评分分别为6.69±1.39、8.50±2.50。治疗前后组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得到相应改善,组内比较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疗效更佳,存在组间差异(P<0.05)。2.临床症状体征分项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分项积分分别为4.76±1.55、3.93±1.36、3.00±1.22、2.03±0.42;对照组各项积分分别为4.93±1.49、4.00±1.33、3.42±1.43、2.07±0.38。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分别为2.14±0.52、2.34±0.77、2.07±0.37、1.06±0.26;对照组各项积分分别为2.71±0.98、3.00±1.39、2.21±0.63、1.21±0.42。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严度、疼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组内比较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缓解头痛程度两个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组间差异(P<0.05);但是在缩短头痛时长、减少伴随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3.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为5.84±1.53,对照组评分为6.17±1.48;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为2.37±1.41,对照组为3.50±1.98。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VAS评分均有一定幅度的减小,疼痛得到改善,组内比较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存在组间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0.14±4.24,对照组总积分为19.50±4.6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7.24±6.21,对照组总积分为10.46±6.59。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总积分都有明显下降,中医证候得以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差异(P<0.05)。5.中医必备证候分项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在头痛、恶风寒、瘀血舌象三项必备证候积分分别为3.93±1.36、4.34±1.20、4.07±1.13,对照组各项积分分别为3.92±1.27、4.07±1.27、4.00±1.22;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分别为1.86±1.09、1.52±1.99、1.24±1.27,对照组各项积分分别为2.75±1.62、2.17±1.49、1.68±1.59。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恶风寒程度、瘀血舌象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组内对比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头痛程度及恶风寒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改善瘀血舌象方面,两组疗效相差不大,无组间差异(P>0.05)。6.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存在差异(P<0.05),表明九味羌活汤加减方较氟桂利嗪胶囊而言,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备优势。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仅对照组1例患者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后出现轻微乏力。结论:九味羌活汤加减方治疗寒瘀型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在改善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中医临床证候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