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纳米孔杯芳烃热固性树脂的合成及其热性能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内容旨在合成出一种含有纳米孔腔的杯芳烃树脂材料,这种树脂材料具有质量轻、耐热性好的优异性质,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材料和军用材料中。杯芳烃的合成条件比较苛刻,较高的合成温度和冗长的合成时间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探索出最优的合成条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杯芳烃树脂其自身富含的纳米孔腔在经过固化反应后将被很大程度地破坏,所以保证纳米孔腔不被破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探索实验条件对合成杯芳烃的影响,从而得到合成杯芳烃所需的最佳反应条件;(2)在杯芳烃上接上氰酸酯基团,合成出杯芳烃氰酸酯,并将其与环氧树脂、二烯丙基双酚A、聚硅氮烷、双酚A二氰酸酯共聚改性从而降低了它本身较高的固化温度;(3)合成了烯丙基醚化对叔丁基杯芳烃树脂,其在固化后丧失了杯芳烃本身具有的多孔结构。为了使树脂化后的杯芳烃仍保留多孔结构,分别探索了杯芳烃对位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以及固化温度对固化后的杯芳烃树脂的多孔结构的影响。本文首先合成了对叔丁基杯芳烃和对甲基杯芳烃,并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探索反应条件对合成杯芳烃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对位取代基的种类对合成杯芳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合成产物由环腔尺寸较大的杯[8]芳烃转化为环腔尺寸小的杯[6]芳烃,最终转化为环腔尺寸最小的杯[4]芳烃。同时由于空间位阻效应的存在,拥有更小体积对位取代基的对甲基杯芳烃比对叔丁基杯芳烃更容易成环,所以对甲基杯芳烃的合成温度明显降低,合成时间明显缩短。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原料合成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氰酸酯。通过DSC测试研究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氰酸酯的固化性能,发现对叔丁基杯[4]芳烃氰酸酷的固化温度较高且固化后为结晶态的固体颗粒,无法满足高性能复合材料用预浸料或者液态成型的要求。通过将对叔丁基杯[4]芳烃氰酸酯与环氧树脂、二烯丙基双酚A、聚硅氮烷、双酚A二氰酸酯共聚改性降低了其固化温度,且使其能在固化后成型为一个整体,满足用作材料的要求。而且共聚改性后的对叔丁基杯[4]芳烃烃仍然保持了原有的良好的耐热性。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原料合成了烯丙基醚化对叔丁基杯[4]芳烃,它的固化温度低于对叔丁基杯[4]芳烃氰酸酯,但是它的多孔结构在固化后被破坏,使得固化后的烯丙基醚化杯芳烃树脂材料失去了含有纳米孔的特性。有两种办法可以保留杯芳烃的多孔性:(1)将对叔丁基杯芳烃与1,6-己二异氰酸酯反应,可以合成出在较低温度(80℃)下就能固化的异氰酸酯化杯芳烃树脂,树脂化的杯芳烃在这个温度下固化仍能保留纳米孔;(2)将对位取代基较大的杯芳烃作为母体杯芳烃(如对苯基杯芳烃),由于其对位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较强,杯芳烃分子内部难以发生翻转,从而树脂化的杯芳烃在固化后仍能保留其固有的纳米孔。
其他文献
文章对目前的社交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整合系统的概念,用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社交应用服务,登录一个app就可以免去多次登录发送相同内容的繁琐性。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AD大鼠的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Aβ单侧海马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海马组
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施工安全教育、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以有效避
目的:研究血液中基因组DNA的简便快速提取方法。方法:取新鲜抗凝血,以红细胞裂解液除去红细胞,再破碎白细胞,除去杂蛋白,获得基因组DNA。结果:所得基因组DNA完整、无断裂,含
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消防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中许多新的防火技术难题,提出了从设计部门、审核部门、施工管理部门三方面加强现代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对策。
<正>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账物不符"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较差的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单位会计人
应用脑内神经递质分析系统(EFG分析仪)检测山东省跆拳道运动员在想象比赛和诱导睡眠的状态下,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其脑功能状态表现情况,对运动员的睡眠状况和竞技状态
笔者主要探讨分析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高校综合校情管理中的相关应用,并深入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运用,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综合校情智能分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切入浅析翻译"形合"与"意合"这一永恒命题。翻译的经验科学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必将重视译者翻译实践及读者反馈,目标读者不同,译文倾向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