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在调节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防治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而针刺的起效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又因miR-19a在结直肠癌中作为致癌基因,通过转录后的表达调节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所以miR-19a与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疗法的足三针穴组调节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通过观察针刺前后患者血液miR-19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旨在从基因调控层面探讨针刺调整胃肠动力的机理,为针刺在防治术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根据排除标准排除6例,然后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足三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足三针组除予常规对症治疗外,每日予手法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治疗。选择平卧位,使患者放松。将针快速破皮,持针候气,通过徐疾提插补泻法进行补虚泻实,每个穴位做手法2分钟,总治疗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总疗程最多5天,5天后仍未排气亦终止治疗。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剔除1例,故最后24例进入评估。2、观察记录患者肠癌切除术后第一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患者疼痛、腹胀评分等临床指标;3、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每人抽取静脉血3m1,然后以2000rpm的频率离心20分钟,用移液器取上清液装于无RNA酶的EP管中冻-80℃保存待测。4.检测时将血清样本依照试剂盒(TRIpure reagent kit)说明书方法提取RNA,用miR-19a特异RT引物进行逆转录,再用miR-19a对应的引物进行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程、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方式等一般资料统计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足三针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拔除胃肠降压管时间上比对照组缩短,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改善术后腹部疼痛、腹胀不适等症状体征上,足三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血清miR-19a相对表达量,术前、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五天三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与第五天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分级构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足三针”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有力的预防肠管扩张、肠粘连、肠梗阻、菌群失调、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其缓解术后腹痛、腹胀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对症护理,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手段,可以大力推广;其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术后体内血清miR-19a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