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彩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材料及工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建彩画材料保护的逐渐重视,各类彩画建筑材料保护项目陆续启动,但由于各地建筑用材及工艺的地域差异,对其原材料、原工艺的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材料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金相显微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光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等现代化分析检测手段,对曲阜孔庙以及故宫慈宁宫彩画的颜料层和地仗层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比较准确地了解其所使用的原材料、工艺工序,及后期改建或维修工程所产生的变化。经过综合的分析研究,发现孔庙及慈宁宫建筑彩画中所使用的地仗工艺为一麻三灰、一麻四灰地仗及单皮灰地仗,油饰工艺中使用了桐油,胶料使用了动物胶,后期修缮多采用了在原彩画上重刷单皮灰的做法。判断出清朝古建彩画所采用的颜料主要为矿物颜料,但也大量使用了进口化工原料。绿色颜料主要成分为石绿(氯铜矿),铜绿(孔雀石);蓝色颜料主要成分为群青(青金石)、石青(蓝铜矿),部分建筑彩画构件中使用了靛蓝(植物颜料);彩画样品中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304)、铁红(Fe203);黄色颜料主要成分为密陀僧(PbO),白色颜料成分为铅白(Pb3(OH)4C03)、黑色颜料成分为炭黑,"沥粉贴金"工艺中使用了"赤金",清中期政府财力下降的情况下,也曾使用铜作为替代品;进口化工颜料主要有巴黎绿(醋酸铜合亚砷酸铜)、白垩(CaC03)、立德粉(BaS04)等。对"神庖"已门内檐20世纪末重新绘制的彩画样品的分析检测表明,其绿色及白色颜料的拉曼图谱与传统矿物、植物颜料图谱均不相符合,判断其应为现代有机化工颜料。本文通过对彩画地仗层、颜料层所使用的材料、制作工艺的检测分析,揭示彩画建筑材料变化的内在规律,为古建的维修材料的选取、工艺流程的实施工作和实际操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对彩画用材的分析检测,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彩画所用原始材料的成分和工艺,初步解决了彩画的形成年代、工艺流程,以及其保存状态、材料裂化形成机理等问题,为建筑彩画保护材料的选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