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胶州湾岩心、潮间带和周围陆地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岩心的粒度和矿物,青岛和厦门大气沉降进行了研究。在胶州湾内采集沉积物岩心,在潮间带和周围陆地采集表层沉积物,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设采样点,采集大气沉降。用γ谱方法测定了一个岩心155个样品、4个潮间带和11个周围陆地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用筛分法测量岩心中29个样品的粒度,目视法对29个样品矿物组成进行鉴定,用γ谱方法和α谱方法测定了青岛和厦门地区7Be、210Pb和210Po大气沉降通量。岩心表层137Cs含量相对较低,在45cm和63cm处有两个明显的峰,在122cm以下层位含量降到检测限下。40K含量呈沉积物岩心的典型分布,变化不大。210Pb含量符合三层分布模式,表层变化不大,一定深度后210Pb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100cm后含量相对稳定。226Ra、228Ra和228Th分布相似,均在表层含量较低,随深度逐渐增加,一定深度后随深度变化较小。238U含量在表层随深度而增加,53cm以下随深度降低,100cm以下变化不规律。40K/226Ra)A.R.比值与青岛土壤中的比值相当,表明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物质。胶州湾东部区域的陆地沉积物核素含量比西部含量高。潮间带样品中除了226Ra外的其余核素平均含量都比周围陆地的核素平均含量低。210Pbex方法估算得C23岩心的沉积速率为1.67 cm a-1;137Cs方法估算得沉积速率为1.65 cm a-1。两种不同测年方法测定的沉积速率一致。按三种不同粒级对沉积物进行筛分,发现小于0.063 mm粒级的部分在沉积物中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95.8%;0.063~0.125 mm粒级的次之,平均为3.1%;大于0.125mm粒级的平均为1.1%。0.063~0.125mm粒级部分比例从表层的13.95%降到1.24%。小于0.063 mm粒级部分在表层比例较低,随深度的增加从82.2%增加到96%左右。对岩心的轻、重矿物进行鉴定,发现在0.063~0.125 mm粒级中主要是轻矿物,比例为96.6~99.5%,平均为98.6%;轻矿物中以石英、斜长石和正长石为主,约占总数的90%。重矿物共有33种,主要为绿帘石和普通角闪石,且主要组成相对稳定,反映了物质来源稳定。对岩心重矿物进行因子分析可知,控制和影响胶州湾重矿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物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沉积环境因素和水动力条件等。Q型聚类分析发现,胶州湾重矿物可分为三大类:帘石类-角闪石类-黄铁矿、辉石类-金属矿物-稳定矿物和云母类-石榴石。R型聚类分析得知,岩心可分为3个不同层位:(1)012.26cm、40.98cm和60.73~7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