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降低多发脂肪瘤吸除术后复发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用干细胞标记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干细胞,比较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与正常脂肪组织中干细胞的密度和面积,确定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的性质,初步探讨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在脂肪瘤吸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脂肪瘤吸除术以及传统外科手术切除脂肪瘤的方法治疗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多发性脂肪瘤患者2例共28个脂肪瘤,获得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标本28份;从脂肪瘤周边获取正常脂肪组织18份,标本分别用4%福尔马林固定72小时,修整、脱水后石蜡包埋。2对2种组织标本分别进行8μm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检查,脱水封片,观察2种组织的病理学差异,并采集图像。3对2种组织分别进行8μm连续切片,干细胞标记抗体CD29、CD34、CD44对脂肪组织组织干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取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细胞膜及细胞浆呈棕黄色着色的细胞为阳性细胞。4采用SPSS16.0对阳性细胞密度、阳性细胞面积进行t’检验。结果:1大体病理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质地中等硬度,中央颜色微黄,周边散在灰白色质地疏松、不规则、条梭状膜样组织(附Fig2);正常脂肪组织颜色微黄,质地柔软均匀,无质硬结节存在。2 HE染色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有较多的间质成份,间质中富于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簇分布于脂肪细胞之间,分布无明显规律,细胞核蓝染,包浆较少;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一致,形态均一,间质较少,脂肪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与脂肪组织之间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存在明显存在数量差别;正常组织中脂肪细胞分化更为成熟(Fig7,8)。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和脂肪组织中纺锤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Fig9-14)被干细胞标记抗体(CD29、CD34、CD44)标记。4统计学分析各组被干细胞标记抗体标记的阳性细胞密度(阳性细胞密度=阳性细胞数/统计场面积0.48mm2),阳性细胞面积。4.1抗CD29标记的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脂肪组织阳性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410±177个/mm2、74±17个/mm2,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1.47±0.72)×10-2mm2、(0.42±0.07)×10-2mm2(Tab.1)。4.2抗CD34标记的终末质硬肿瘤组织、脂肪组织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436±157个/mm2、136±31个/mm2,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1.53±0.68)×10-2mm2、(0.59±0.10)×10-2mm2(Tab.2)。4.3抗CD44标记的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脂肪组织平均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468±200个/mm2、80±17个/mm2,平均阳性细胞面积分别为(1.49±0.73)×10-2mm2、(0.53±0.18)×10-2mm2(Tab.3)。5对各组标本阳性细胞密度、阳性细胞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5.1干细胞标记抗体标记两组标本阳性细胞密度统计量分别为:t’CD29 =9.936,P<0.01;t’CD34=9.787,P<0.01, t’CD44=10.17, P<0.01。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与脂肪组织之间CD29、CD34、CD44阳性细胞平均密度按α=0.05水准存在统计学差异(Tab.4)。5.2干细胞标记抗体标记两组标本阳性细胞面积统计量分别为:t’CD29=7.61,P<0.05; t’CD34=11.706,P<0.01; t’CD44=6.641, P<0.01。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与脂肪组织之间CD29、CD34、CD44阳性细胞面积按α=0.05水准存在统计学差异(Tab.4)。结论:1在脂肪瘤吸除术中残余的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中,分布着大量被干细胞标记抗体CD29、CD34、CD44标记的脂肪间质干细胞。2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中脂肪间质干细胞显著多于正常脂肪组织,按检验水准α=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含大量脂肪瘤间质干细胞的脂肪瘤吸除术中终末质硬肿瘤组织遗留,可能是脂肪瘤吸除术后引起复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