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鲟鱼是一类古老的大型多倍体经济鱼类,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对其生存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范围内的鲟鱼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本试验通过小体鲟微卫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利用1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对人工养殖的四倍体小体鲟种群进行扩增,得知“比例法”、“补齐法”、“1、0法”等多倍体样品的微卫星数据分析方法差异不显著,由于在实际读图中,补齐法更加有效便捷,因此可根据试验方法和样品来源选择该数据读取方法。对前期开发的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微卫星引物进行验证,从而筛选出具有高多态性位点的20对达氏鳇和21对西伯利亚鲟引物。从筛选出的21对西伯利亚鲟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4对进行两两组合建立了7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使用新筛选出的微卫星位点,对养殖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知,达氏鳇种群和西伯利亚鲟种群在新微卫星位点上分别检测到443和644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9.0759、13.4074。所有位点平均PIC指数分别为0.8595、0.8797,均大于0.5,表明验证得到的这些微卫星位点均属于高多态性位点。两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是0.9534、0.9084,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8713、0.8892。达氏鳇种群和西伯利亚鲟种群Hardy-Weinberg平均遗传偏离指数d分别为0.0942、0.0181,表明两种群均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利用筛选出的达氏鳇新微卫星引物对西伯利亚鲟种群进行跨种扩增,得到19对具有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其中引物H53仅能在达氏鳇种群扩增,而不能在西伯利亚鲟种群扩增。利用筛选出的西伯利亚鲟新微卫星引物对达氏鳇种群进行跨种扩增,得到14对具有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其中引物Ab8、Ab13、Ab72和Ab89仅能在西伯利亚鲟种群扩增,而不能在达氏鳇种群扩增,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知达氏鳇种群和西伯利亚鲟种群在新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分别是254个和345个,两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6.1526、11.0464,所有位点PIC数值均大于0.5,平均表观杂合度分别是0.8531、0.9459,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8108、0.9012,两种群的Hardy-Weinberg平均遗传偏离指数d分别是0.0480、0.0509。结果表明用于本研究的人工养殖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种群均存在一定的杂合子过剩现象,应通过对现有亲本合理配组、引进不同来源亲本等方法来丰富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尽量避免苗种近交衰退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