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寄主-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明确了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和生理分化,并从遗传物质DNA水平证实病菌致病性分化并非是表型差异,而是一种基因的分化,具有较稳定的遗传基础。 本研究首次在经过筛选大量玉米品种和自交系后,确定自交系沈135、78599-1、Mo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四为较理想的鉴别寄主,建立起我国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体系,作为鉴别寄主的8个自交系主要来自我国目前使用的四大骨干自交系系统,代表了我国正在推广和将要推广的玉米品种资源主要血源和遗传特性,对今后鉴定和监测病菌致病类型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采用8个鉴别寄主可将我国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大致划分为6个致病性分化类型。致病类型A是强致病类型,分布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辽宁、北京、河北等省市,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重灾区,病害的爆发和流行与病菌的强致病性关系密切;致病类型B、C属于中等致病类型,致病类型D属于弱致病类型,它们分布在我国各玉米产区,致病性分化尚不十分明显。致病类型E只在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致病类型,致病性弱,但和致病类型D的致病性有明显区别。致病类型F是由白化菌株组成的一类特殊类型,白化菌株是普通黑色菌株的突变体,致病性非常弱,不能侵染健全的玉米植株。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表明:鉴别寄主鉴定结果和DNA遗传多态性辅助鉴定结果关系密切,特别是在强致病性菌株分组三种方法鉴定结果上基本一致。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建立起以鉴别寄主鉴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