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民艺术是初与乡土活动有关、终而凝结为较稳定的乡土传统的艺术活动,它深刻地塑造着当地以及周边民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影响着人际关系和村际关系,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严重。八仙灯是一项由民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乡民艺术活动,起源于蒙阴县郑家庄,扎根于民众生活、紧紧围绕着民众的农事节奏开展,曾是蒙阴县以及周边地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八仙灯以传统民间故事“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形象为表演主体,他们作为神界的代表通过表演“拜年”完成为新一年驱灾辟邪的象征仪式,同时还有村民自编自演的小戏将略显严肃的仪式活动娱乐化。 作为乡民艺术的八仙灯经历了三百多年流传,其兴衰流变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中,变化尤其明显。本文从八仙灯所处的村落整体语境入手进行整个表演活动的细描,观察八仙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相结合之后发生的变化,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与产生的影响,试着探讨非遗大环境下乡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村落语境,介绍孕育八仙灯的郑家庄村民生活世界和现实语境。第三部分是对八仙灯的一个细描,包括产生缘起、表演灯具的轧制和对于具体表演部分的剖析,展现八仙灯表演的鲜活性和趣味性。第四部分是八仙灯与民众与村落关系的构建,基于群体精神生活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基于与村际交流中的纽带作用,成为区域内的标志性文化而得以长久存留。第五部分着重分析社会变迁下八仙灯的转变,社会新环境下被重塑着的村落现实生活也映射在八仙灯的表演中,同时作为新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将八仙灯带入新阶段也来了新生的阵痛,笔者在现有学术背景上对此类乡民艺术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浅显探讨,希望此类集体性乡民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与更远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