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制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m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制品广泛应用于高效高速磨削加工领域。然而,目前陶瓷结合剂磨具抗弯强度、韧性、孔隙结构及金刚石与结合剂的润湿性等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因此,本文选用硼铝硅酸盐玻璃作为基础结合剂体系,研究了粉煤灰造孔剂、SiC晶须及SiO2涂层SiC晶须、SiO2涂层粉煤灰造孔剂的添加量对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磨头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热重、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洛氏硬度仪等分析手段对试样的物相组成、金刚石热损伤、显微结构、机械性能及气孔率等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应用分形维数对金刚石磨粒分布的均匀性进行评估;采用pro/e建立真实磨粒分布的磨具模型并使用有限元技术对其磨削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到如下结论:(1)选取粉煤灰作为造孔剂,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制品的孔隙率、孔隙形状及孔隙大小可以通过不同粉煤灰的含量(wt%=0,2,4,6,8)和尺寸(D=105,135,160,215,235μm)进行调控;XRD测试结果表明SiO2、β-Al2O3和Na2O之间的反应生成钠长石,该相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结合剂的强度;随着粉煤灰含量和尺寸的增加,试样滋生出大量的微裂纹,尤其在孔隙周围,导致机械性能大幅地下降;对孔隙率和弯曲强度响应曲面分析得到最优造孔剂添加量(4wt%)和尺寸(160μm)。(2)采用SiC晶须和SiO2涂层SiC晶须作为增强相,当晶须的添加量分别为SiCw(4wt%)和SiCw@SiO2(3wt%)时,试样的抗弯强度较无晶须添加试样的抗折强度(66.245 MPa)高出8.9%和8.1%,晶须増韧的机理是晶须拔出和桥连接等;SiCw@SiO2试样的机械性能优于添加SiCw的试样,说明SiCw@SiO2更适合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制品的増韧补强。(3)选用SiO2涂层粉煤灰作为造孔剂,采用简单有效的St?ber方法可以制备FA@SiO2核壳结构的造孔剂;与使用FA作为造孔剂的试样相比,FA@SiO2试样具有:孔隙周围几乎没有裂纹、孔隙率相当、弯曲强度损失较少和硬度损失较低;SiO2涂层使得FA@SiO2与结合剂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状态,遏制了微裂纹的滋生和扩展。(4)应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对试样表征,使用MATLAB软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的显微照片锐化和形态学处理,得到磨粒数量、面积、周长、圆度及质心坐标等参数,分形维数结果(盒维数D1=1.69377、信息维数D2=1.69760)表明均匀性较差;采用有限元技术得到真实磨粒分布砂轮模型磨削高碳钢的温度场,确定最佳磨削参数为Vs=40.035m/s和ap=400μm。
其他文献
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基础教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高考”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应试来说,分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拿高分也无可非议
背景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基于微生物的干预方式在调节肠-脑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在预防情绪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脑轴主要包括三种作用途径:1.免疫反应;2.调节下丘脑
老年人养生中,一般认为老年人需要补益性食物、药物,这种养生方式易产生谬误。笔者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结合老年人的体质,从药膳食疗方面,探讨"以通为补"的养生方式。
大通沟南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岩体多呈北东向展布,脉状、透镜状产出,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辉石岩、辉石角闪石岩、辉石橄榄岩、橄
行动者做他所做的理由是什么?自戴维森以来流行的看法是,行动的理由是欲念和信念。近来兴起的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是,行动的理由是事实。但两种观点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心理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多发生于黄斑区,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水肿、纤维瘢痕而致中心视力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甚至失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n th
反舰导弹是未来打击超视距水面舰船目标的主要武器,在未来海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以预警机、数据链、高性能雷达和高速通信网络等为代表的信息化装备的出现,大大
<正>在过去的15年,测序手段、生物信息学及宏基因组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探索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成为可能,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目前,肠道菌群已发展成
网络社会交往是随着现代网络社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对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化和创新。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工具,是网络本身已由通信工
以位于大森数控公司的滑坡为例,在详细勘察基础上,查明了滑坡体的失稳是上覆第四纪碎石土层沿其与下伏基岩接触面的滑动破坏,并对其成灾原因和启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